“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事变的第二天,革命军率先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民众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七七事变”的发生,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遂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国民政府与护国军联盟也暂时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是,国民政府高层与联盟总司令并没有即刻准备联合抗日事宜,而是希望通过外交政策和国际压力迫使日本当局放弃侵略。
北平沦陷后,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军直属部队进攻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8月21日,以日本“长门号”、“陆奥号”战列舰为首的庞大舰队,运输着日军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约1万余人,从日本出发奔赴马鞍群岛。
22日晚上,日军陆军在马鞍群岛换乘轻巡洋舰、驱逐舰后,分别向川沙镇、吴淞口一带驶入。
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十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日军第十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
此危急关头,国民政府高层与联盟总司令还在幻想着九国公约签字国出面对日本进行干涉,拖延了撤退的最佳时机。此时的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竟称,是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的战争,此为破坏和平之举,对国民政府高层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
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的中国军队大乱,一小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
而联盟总司令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紧接着,在最终撤退时,又没有明确各部队撤退的先后顺序,导致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拥挤在几条视野开阔的公路上,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大撤退瞬间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失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爆发后,国民政府与护国军联盟总司令却犯下了兵家大忌:用人不明,指挥不当,战场上三易主帅,最高指挥官不问战事,不知道防区在哪里。
第一任最高指挥官是第九集团军张司令,主要负责守卫南京、上海。可无论是张司令还是护国军联盟总司令,对战争规模、日军的反应能力均估计不足。
当时,张司令计划以第九集团军4万精锐部队速战速决,将4千余名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赶出上海。但是,张司令实在太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和海空实力,第九集团军鏖战数日,损失惨重,却未能达成计划目标。
8月18日,日军精锐部队陆军第三、第十三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迅速增援上海,淞沪会战规模随之扩大,仅凭张司令的第九集团军已经无法应对战事。
随着战事进行,淞沪会战部队共分三路大军: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第十集团军;中路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第二十一集团军;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第十五集团军。
三路大军,各司其职,看着层次分明,实际上一地鸡毛。
然后,世界战争史上奇葩的现象出现了。
首先是当了7天的前任最高指挥官张司令闹出了笑话。
8月24日,张司令从太仓赶至嘉定,视察防务。一到嘉定,时任十八军军长的罗卓英就蒙了,第九集团军的张总司令怎么跑我这了?
原来,第三战区更换了部队防区和战斗序列,将蕴藻浜以北地区的防务新划给了第十九集团军,罗卓英划归陈诚指挥。这么大的事,身为第九集团军的总司令居然毫不知情。
这玩笑开得太大了。
张司令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连忙跑去苏州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找顾司令确认情况(呃,顺便说一句,淞沪会战期间,第三战区司令部其实有两个,一个在苏州,一个在无锡)。
顾司令更蒙,啥?防区更换你第九集团军总司令不知道?这下事情闹大了,直接捅到了南京。
护国军联盟总司令火冒三丈,直接致电张司令,一通臭骂:“你为什么不在前线,跑到苏州后方?”
张司令窝了一肚子火,罗卓英本来就归我指挥,我为什么不能去看?我哪儿知道战区将他划给了陈诚,也没人通知我啊!
事情闹到最后,张司令被免去了第九集团军总司令职务。
其实,张司令被免职,这事儿只是个导火索。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张身为护国军联盟总司令的心腹大将,执掌中央嫡系部队,却屡屡不听招呼。
淞沪会战爆发以来,中外记者非常关注战事进展。张司令为了鼓舞斗志,争取海内外支持,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战况进展和宣传抗日主张。
护国军联盟总司令非常反感张司令这套,专门通令前方各军官不得任意发表言论,还多次斥责张。
可张司令处在风口浪尖,根本身不由已。
堂堂阵前大将竟然因为这样无厘头的原因落了个被免职收场。
离谱的原因,离谱的结果。
第一任最高指挥官张司令闹了个大笑话,第二任最高指挥官冯司令闹的笑话更是匪夷所思。
冯司令上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以来,既没有去前线指挥和视察,也没有在无锡战区长官部制定作战计划,而是天天呆在距离无锡120里、距离上海150里之远的宜兴县“张公洞”写抗日诗。
冯司令一天到晚,打油诗写了不少,战事却一概不知。
他也懒得过问战事,也没法过问。
为此,冯司令直言不讳地坦白道:“三战区为人家的直属部队,我曾作一月无言之司令长官。”
没办法,谁让冯司令是联盟总司令的死对头呢?
说实话,护国军联盟总司令压根就不信任这位曾经的西北王,让他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就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冯司令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自中原大战后他就没了兵权,手下将领早就倒戈不听他指挥,他也彻底沦为一个光杆司令。
冯司令之所以能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无非就是他资历高,挂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职务、扛着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
于是,后来陆军副总参谋长白总长到前线视察时就发现,无论是前沿指挥部还是战区司令部,他都找不到冯司令的身影,只看见副司令长官忙前忙后,不知道瞎忙活啥。
白总长打了一辈子仗,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奇葩的事,他跑去张公洞质问冯司令。
冯司令给出了一个奇葩的解释:“淞沪战场上的部队他不熟悉,战场上的事自已不过问比过问好,过问了反而坏菜。”
一时间,白总长竟无言以对。
仔细一想,好像有道理,再一琢磨,这算什么事啊?
“五毒大将军”韩淦昌要是知道自已有朝一日还能成为淞沪会战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做梦都会笑醒的。
由于前两任最高指挥官“难堪大任”,北方联盟陆海空军总司令韩淦昌便成为第三任最高指挥官。
志得意满的韩淦昌上任后,干得很起劲,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哪怕是部队戴防毒面具这种小事,他都异常关注,多次发电报要求各部必须戴好,甚至每天戴多久,他都能叨叨半天。
问题在于,淞沪会战聚集了国民政府与护国军联盟的大部分精锐,骄兵悍将不要太多。
韩淦昌只是陆军二级上将,麾下二级上将都扎堆了,论资历,他根本压不住张发奎、朱绍良、陈诚三路大将,哪怕是底下的集团军总司令薛岳、罗卓英、廖磊等人都不甩他。
资历不够,能力来凑。
可要命的是,韩淦昌最欠缺的就是军事能力,他的军事能力只能用勉强凑合来形容,指望他指挥如此大兵团作战,实在太难为他了。
作为战场最高指挥官,韩淦昌每天都要前线上传战报,每天必须过问部队伤亡情况,然后没了。接下来,韩淦昌又将会战的整体作战战略做得一塌糊涂,一上来就把规模如此庞大的会战直接打成了添油战。
整个淞沪会战期间,韩淦昌屡出昏招,部队防线也漏洞百出,拆东墙补西墙,没有整体观念,只重视正面防守。甚至出现为了加强正面防线,直接疏忽侧背防守的离奇失误,轻率地将杭州湾布防部队全拉到正面,致使杭州湾防御真空。
自此,淞沪战场防御彻底崩溃。等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后,竟如入无人之境,将中国军队防御体系冲得七零八落,直接从后方包围上海。
10月下旬,由于中、日实力相差悬殊,会战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中国军队失利已不可避免,联盟总司令部遂决定,主力逐渐退出阵地,退守沪西,基本决定放弃上海。
可护国军联盟总司令为了唤起国际列强同情,一拍脑门,又贡献神操作,他下令八十八师死守闸北。
实际上,从会战整体战略来看,联盟总司令从一开始就没有从军事角度考虑淞沪会战,他最大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淞沪会战,争取英、美列强的支持。
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当时就急了,主力都已经退了,死守上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八十八师损失惨重,粮弹不继,指挥混乱,又能坚守几天?这不是死守,而是送死。
孙元良心有不满,根本不愿执行,却不敢当众违抗军令,左右为难。面对如此奇葩的命令,战区司令部众人也面面相觑,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联盟总司令的作战计划不靠谱,不如“授权部队自行处理。”
气氛僵持之际,韩淦昌发挥自已另一个优点——和稀泥!
联盟总司令的命令要执行,前线部队的实际问题也要考虑。最后,第三战区司令部下达作战计划,八十八师不用守闸北了,五二四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率一个加强营,固守四行仓库。
计划堪称完美,既执行了联盟总司令的命令,实现了他老人家的政略考虑,又保全了部队。
这就是后来的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背后的真相。
11月12日,上海沦陷,仅以此战结果而论,淞沪会战最终以我军的失利而告终。
此役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此役,70余万中华热血男儿,不惧牺牲,不怕艰辛,在绝对劣势下,顶着敌人海、陆、空全方位的狂轰乱炸,与22万日寇鏖战三个月,最终以伤亡33万余人的惨烈代价,击毙击伤日寇6万余人,彻底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