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夜晚,月色朦胧,寒意袭人。路上早已不见行人的踪影,只有凛冽的寒风吹拂着街边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来来往往的车辆穿梭于道路之间,形成了一道道匆忙的光影。
这看似平凡无奇的场景,却隐藏着一丝诡异的气氛。若有人稍加留意,便能察觉到其他车辆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其中一辆车,仿佛它是瘟疫的源头,一旦靠近就会沾染不幸与晦气。
这辆备受冷落的车,正是专门用于搬运尸体的\"运尸车\"。而那位驾驶着它的司机,则是令人谈虎色变的\"收尸人\"。他的身影在黑暗中显得格外神秘和恐怖,仿佛与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当他驾车驶过,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起来,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人们对他避之不及,生怕与他有任何交集,更不敢想象自已成为他运送的下一具尸体。
在两年多漫长的时光中,收尸人数不胜数地接触了超过两千具冰冷的尸体,平均计算下来,他每日都需要与三至四位逝去之人“亲密接触”。面对如此频繁的接触,收尸人毫不掩饰地坦言:“这份工作令我越来越心生恐惧。”
那么,“收尸人”究竟是一份怎样特殊的工作呢?在这两年有余的岁月里,他们又历经了何种别样的心路历程呢?
“收尸人”实在是太难了,一次又一次地直接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目睹过这样的新闻报道:某些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月薪竟然高达数万之巨!听闻此消息,人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艳羡之情。甚至有人开始暗自思忖:自已是否应该辞去现有的工作,投身到殡仪馆行业中去呢?毕竟,尽管这份工作听起来颇为恐怖,但高收入的诱惑实在难以抵挡。
然而,这些想法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笑话般的段子。因为事实上,很少有人真的有勇气每天与尸体为伴,更何况那些传言中的高薪也并非真实存在。于是乎,殡仪馆的许多岗位,特别是“收尸人”这一职位,几乎无人问津。
但他却是个例外。在入职之前,她已经仔细查阅了大量关于“收尸人”这个岗位的资料,并对其工作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
除了要战胜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外,还得处理一些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甚至需要亲自涉足那些阴森森、令人毛骨悚然的案发现场。
每个工作场景都像是一场针对心灵的严峻考验,如果打算投身于“收尸人”这个行业,那就必须淡化自已对于生与死之间的界限认知。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啊!在最后痛下决心以前,他在心中经历了一轮痛苦不堪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事这份工作。
原以为自已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心理建设,但当那些冷冰冰的尸体真真实实地映入眼帘时,他才意识到现实是何等的残忍无情。
入职后的第四天,他接到了职业生涯中的首项任务——赶赴一处车祸现场转移遇难者的遗体。
那是一场惨不忍睹、令人毛骨悚然的车祸!出事的面包车里,总共坐了六个人。除了坐在前排的司机夫妇还尚存一丝气息外,其他四人当场命丧黄泉!
事故发生的那天,司机因长时间连续驾驶导致过度疲劳,完全没有留意到与前车的距离,毫不犹豫地一头撞向前车,紧接着便是一阵天旋地转——面包车翻车了!
在极度惊恐和慌乱之中,司机本能地将方向盘打死,然而这个错误的操作却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整辆车瞬间从中部断裂成两截,坐在车厢里的几个人刹那间被撕扯得血肉模糊。而在这些不幸遇难者中,最年轻的仅仅二十岁而已!
他一下车,一股刺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胃里不禁翻江倒海。尽管内心极力克制着想要呕吐的冲动,但终究还是难以抵挡。他只能强忍着恶心,与同事一起站在一旁,默默等待法医完成对现场的处理。
当所有的勘查工作终于结束后,他急忙与同事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装尸袋,准备收拾这惨不忍睹的残局。但就在此时,内心的呕吐感如潮水般汹涌袭来,他再也无法抑制,当场狂吐不止。
当天晚上回到家之后,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的脑海里一直浮现出那些死者的惨象,可这还只是个简单的开始,他接下来将要面对的是更加严苛的考验。
由于殡仪馆的人手不够用,所以每天值夜班的时候都只有一个人,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本来一个人待在殡仪馆里已经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了,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再有电话打进来的话,那简直就是噩梦!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独自一人前往接送尸体。
这份工作的恐怖程度超出常人的想象,但他知道这也是他迟早要面对的挑战。很快,他迎来了自已的第一个夜班。
夜幕逐渐笼罩,整个殡仪馆仿佛被一层阴森的气息所笼罩,令人窒息。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似乎要跳出嗓子眼儿一般。
为了减轻内心的恐惧,他决定将周围所有的灯都点亮,希望光明能驱散一些阴霾。然而,灯光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安慰,反而让寂静的环境显得更加诡异。
无奈之下,他只能通过刷短视频来分散注意力,试图让自已的思绪远离那些可怕的想象。他一边机械地滑动着屏幕,一边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别有人打电话过来啊!
每一次手机铃声响起,他的心都会猛地一紧,生怕是那个让他胆战心惊的任务通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
可是当夜深之后,刺耳的电话声还是响了起来,他心里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他还是用颤抖地手接起了电话。
这次的死者死于一场谋杀,身上被凶手捅了不知道多少刀,浑身上下的衣服都被鲜血给浸透了。
虽然有了之前几次拉尸体的经历,但他依然无法直面这种残酷的现实,他在将死者尸体装袋的时候,尽量不让自已去看死者的脸。
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已看到了死者的样貌,就势必会在每个深夜回想起那段恐怖的经历,这会让他感到心力交瘁。
很快他便将尸体放进了运尸车的后备厢,然后便准备带着死者家属出发了,但是家属却表示他们不会跟车,让他自已把尸体拉回去。
这下他彻底傻了眼,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已要单独跟尸体待在一起,回去的路程足足有四十多公里,这让他顿时感到有些毛骨悚然。
更恐怖的是,那户人家住的地方比较偏远,在拉着尸体往回赶的过程中,王亮还能时不时听到路边的草丛里传出阵阵怪叫。
每次听到这种叫声,他都要擦一擦额头的冷汗,然后再回过头去看看尸体的情况,防止因为路面的颠簸导致尸体被甩出去。
每回头一次,他的心里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他生怕下一秒那具倒下的尸体就会站起来。
恐惧一点点减少,取而代之是感动
这一切并非源于对死者的不尊重,而是一种来自心底最原始的恐惧,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无视这种正常人的“生理反应”,他的声音都在颤抖着。一路上,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些恐怖的场景,他拼命告诉自已不要害怕,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然而,内心的恐惧却如影随形,让他的脚步变得沉重而艰难。
当他终于回到殡仪馆时,他感觉自已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让他感到一阵寒意。站在灯光下,他的心跳仍然剧烈无比,仿佛要跳出胸腔一般。他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已平静下来,但那颗心却依然狂跳不止。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一次又一次地面对着恐惧。每一次,他都告诉自已要坚强,要勇敢。慢慢地,他开始适应了殡仪馆的工作环境,也逐渐习惯了与死亡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死亡方式,有自然衰老的安详离去,有意外事故的惨不忍睹,还有疾病折磨的痛苦离世……每一种死亡都给他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而当对这一切司空见惯之后,他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触,他由最初的恐惧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悲伤的情绪。
第一次见到那些因意外惨死的人时,他的内心是极度抗拒和排斥的。然而,如今他却对这些人产生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且宝贵无比的,但由于某些无法预料的意外事故,一些人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地定格在了那如鲜花般绽放的年纪里。
人生在世,真正能够完全掌控的事情寥寥无几。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已然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经过在殡仪馆数月的工作经历后,他逐渐看透了世间的生离死别,也开始重新思考死亡所蕴含的意义,并逐渐克服了内心对于所面临事物的恐惧心理。
有一回,他负责运送一具年轻小伙子的遗体。当了解到那位年轻小伙子的坎坷身世后,他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由衷的惋惜之情。
那个小伙子是家中幼子,上头还有四位姐姐。为了得到这个男孩,他的父母可是付出了不小代价,被政府罚了大笔钱款才如愿以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昔日的小男孩已然成年,姐姐们也相继出嫁,家中光景逐渐好转。就在一家人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之际,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玩笑——男孩突如其来地病倒了!无情的病魔把他击倒在地,紧急送往医院后,他被推进了急救室,生死未卜。
然而,上天并未眷顾这家人。尽管医生竭尽全力,终究无力回天,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十八岁最灿烂的时刻。这场变故犹如晴天霹雳,令男孩的父母陷入巨大悲痛之中。
老来得子本应充满喜悦,如今却只剩无尽哀伤。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两位老人哭得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白发人送黑发人”,如此悲惨结局,任谁都难以承受。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明天与意外究竟哪一个会先到。
还有一个在工地干活的父亲,出事的当天上午他才得知女儿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消息,结果当天下午就因意外身亡。
这样的人间悲剧可能每天都在某一个地方上演,每发生一次,倒下的便可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对于有家人和亲戚的人来说,死后他们还能保留人生的最后一点体面,相比较之下,有些人的死亡就更显得悲戚了。
他们经常会接到一些无名尸体,那些尸体可能在殡仪馆放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人来认领,而对于这些人间的苦命人来说,只能由“收尸人”来送他们最后一程。
这样的尸体虽然不常见,但只要遇到了,他都会给他们烧一些纸钱,然后默默在心里为他们祈祷超度。
有一年冬天,他遇上了一桩让他觉得特别难过的事,在乡下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上,躺着一具成年男性的尸体。
他身上的衣服看起来十分破烂,似乎是个可怜的流浪汉,附近派出所的民警很快也赶到了现场,经过初步鉴定,该男子是被活活冻死的。
可是这具尸体的身上并没有任何能够证明自已身份的线索,所以警方便发布了一条通告,然后将处理这具尸体的任务交到了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手上。
当警方的勘察工作结束之后,他便和同事上前将尸体搬到车上,这一次他依然避免自已看到死者的脸。
可之后这具尸体在殡仪馆一直停了一个多月,就在大家准备把这具尸体当流浪汉处理的时候,死者的家属突然找了过来。
原来这个死者根本就不是什么流浪汉,而是一个存在智力缺陷的成年人,他的家人一直将他看护得很好。
但是因为一时疏忽,他还是溜出了家门,结果便被冻死在了野外,这个结果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有时候生死就是一念之差。
而在各种各样的死者当中,他最不忍心看到的就是孩子,因为他自已本身也是孩子的父亲,所以他根本无法想象那种悲惨的场面。
有一年秋天,他孤身一人前去接运一具尸体,等赶到死者家里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死者是一名年仅十岁的孩子。
当他把运尸车的后备厢打开,准备拿出担架运送尸体的时候,孩子的家人阻止了他的动作。
保全逝者的体面然后下一秒,一大家子人便簇拥着把孩子给抱了出来,那个孩子看起来就如同睡着一般,面容平静而安详,脸上没有丝毫痛苦之色。
然而,眼前所见却令他心痛欲绝,难以承受。一直以来都无比坚韧的他,此时此刻竟然忍不住潸然泪下。在家属们悲伤地诉说中,他方才得知这个可怜的孩子身患先天性心脏病,不慎摔倒后就再也无法站立起身。
将孩子轻轻放入车的后备厢后,孩子的父母满怀悲痛地将孩子生前最爱的玩具一一摆放在他身旁,期望这些陪伴孩子成长的玩物能够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孩子离世当日,其父母不得亲自护送前往殡仪馆,以免招来不祥之事。因此,他们只能默默地注视着,眼睁睁地看着他将孩子的遗体带走。
而当后备箱缓缓关闭的那一瞬间,孩子的亲人们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纷纷跪地失声痛哭。他们实在难以接受心爱的孩子就这样永远离开了自已,这种切肤之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之后他把车开动的时候,家属们更是一路哭一路追,他只能通过提高车速,来尽量减少家属们的悲伤,回去的路上,他越想越觉得这孩子可怜,他的泪水也不断汹涌而出。
等从事这一行的时间久了之后,王他始逐渐有了这样一种想法,有时候其实死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心怀歹意的活人。
他平时在工作中接触了太多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凶残的杀人犯,有那些眼里只有利益的死者亲属,还有一些十分自私的利已主义者。
这些人的种种做法让他感到心寒,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正常人会做出各种各样残忍的事,难道那些人的眼里永远只有利益吗?
而除了这些人让他产生了不理解之外,还有一些普通人的做法也让他感到无奈,因为他感受到了别人那种浓浓的排斥。
有一次,在运送一名死者的途中,运尸车的后备箱沾满了鲜血。那猩红的液体仿佛是死亡的烙印,深深地印在了车身上。他决定寻找一家洗车店,将车子彻底清洗干净。
然而,他辗转多家洗车店,却始终未能找到愿意承接这项工作的店家。即使他提高价格,也无人问津。在大多数人眼中,运尸车被视为极度不祥之物。或许这种观念并无绝对对错,但对于许多人来说,一生之中从未目睹过陌生人的遗体,自然而然会产生恐惧和避讳之心。
无奈之下,他只好亲自用热水冲洗那些血迹。一遍又一遍地刷洗,只为尽力清除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印记。经过漫长的努力,血迹终于大致被清理干净。但他面临的困境远未结束,因为不仅仅是洗车,连修车也成了问题。
若不是找寻到相熟且经常修车的朋友帮忙,恐怕根本无人愿意接手这个活儿。每当其他人看到这辆运尸车时,都会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厌恶情绪。仿佛那辆车本身就是瘟疫的象征,让人避之不及。
对于这样的经历,他一开始觉得很生气,但经历的次数多了以后,他也开始理解了那些人的做法。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对和生死有关的问题,只有当你真正踏入某一行业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经过多年在殡仪馆的辛勤工作后,他深深地感到自已的心灵已经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升华。无论遇到多么巨大的挑战或困境,他都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因为在生死面前,其他事情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随着对短视频平台的日益熟悉,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属于自已的直播之旅。每当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打开直播间,与观众们坦诚相待,分享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成功地释放了自身的一些消极情绪,还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并理解\"收尸人\"这份工作的真正意义。渐渐地,许多人心中原有的偏见也随之消散。
在多数情况下,他总会语重心长地告诫直播间里的每一位观众:务必珍爱自已宝贵的生命,切莫给人生徒留无尽的遗憾。
在长达两年多的时光里,他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运送超过两千具遗体。每一次,他都是那些可怜人们走向人生终点的陪伴者。对于每一位“乘客”,他总是怀着深深的敬意,有时甚至会轻声与逝者交谈,祈愿他们在下一世拥有美好的未来。
随着日复一日地为死者服务,他自身的人生观也逐渐发生转变。他开始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生死,并从这份工作中找到了满足感。在他眼中,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每一次相遇都是一种珍贵的缘分。然而,生者之间传递的是爱与温暖,而生者与死者之间,则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的人生之路变得越发充实、圆满。
或许,这便是“收尸人”这份工作所蕴含的深远意义:既慰藉了逝去之人,又点亮了自已的人生道路,使得两者皆能获得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