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悟了!起因是日日都在读的道德经yyds。

最近在看历史书,在《唐朝那些事儿》中开篇就是开国皇地李渊的奋斗征程,

他带领他的几个宝贝儿子和一群忠心的手下一步一个细节、一步一个脚印的攻克难关。

通过文字映入我心里的是,李渊有大志和很细很细的做事风格,不仅待人如此、做每件事亦是如此。

他对待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都礼贤下士,

所以李渊在自已的工作中每一件事都细细的做,所以能成大事。

我们都知道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不是让你听天由命,而是尽了人事后才听天命。

先把人事做到极致再说,说白了:这就是注重事情的过程。

李渊的做事风格正如《道德经》里的那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先有成大事的心,再有攻克重重难关的准备,然后以简驭繁,然后用OKR化大事于每个细节。

没有成大事的心,细节做的再好也是徒劳。还有在困难面前别灰心丧气,总有办法可解决的。

很多人面对一件事连细节都不在意,又没有成大事和攻克难关的心,如何不平庸?如何不困顿一生?

如果你是这样的,答应我!从现在起关心小事的过程,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然后树立持之以恒成大事的心!

别感叹说自已时运不济,你忽略了做事重过程轻结果的原则。这种心理就如等着运用小的杠杆撬动大大的石头。

但如果杠杆和石头都没有呢?放下对结果的期待,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一定领到你去捡。

然后我有种豁然开朗而想通的感觉,我感觉我一直不以结果为导向的想法是对的,幸好、幸好。

但公司是要效益的,所以要把过程的发展成果导向结果才是对的。

所以你要专注于你工作的每个力所能及的细节,同时又要把握大方向的走势。这才是整个做事的原则。

还有。为什么南师说:普通人不要学奇门易经和佛学?

据我观察,学奇门的有很多15-24岁的,这个年纪本应是用功读书的年纪,而用来学习易经这门浩瀚的知识体系,说实话难免沉于其中无法自拔。

奇门和易经会让你沉迷于申蒜的目标之中,正是因为这种理想让你一个个日夜里去钻研。这样就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从而荒废了学业。

而易经奇门本身就是难解难通,

壬学有句话:学五车、壬白头,易学非穷经白首不能窥其奥妙。这句是真的。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你保证是真的。

很多大师年纪一大把了还在苦读《易经》这本书,别认为自已的天赋比别人强,人的天赋都是一样的,差不了多少。

如果非要穹究差在哪?那就是恒心。邵雍先生苦读已经30年、冬不炉夏不扇终成大家,管辂也是从很小就日日彻夜不寐、一心研究几十年。何况我们呢?

本来就很难,再不投入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那可不就废了。更不推荐你用奇门去蒜考试题。

其实学校里学的知识很广泛,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文章词句和基本世界认知,这些知识对以后认识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很重要。

其实最早接触易经奇门的时间是大四,那个时候没有多少课业,而即将进入社会。以后有大把的时间,其实也就20多岁左右,并不算晚。

如果说:我已经沉迷其中了,那我就推荐你下决心课外时间,先把《易经》这本书背下来,

也就384爻+64个挂辞=448条内容,一天一条也就一年半,并不耽误时间。

真的,先放放再说。迟来的智慧更有推动力和神秘感。不然真的会废

其实学佛也是这个道理,接触的早不一定好。这两样都是一样,接触早了容易废。如果你说:我认清了,这是我的人生追求。

那行吧,你加油!一代大师即将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