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舒姑娘以前在石家庄子火车站,曾经深陷狼窝。

她那双大长腿,差点被那些黑心烂肺的家伙们给活生生的打断。

差点当个一辈子只能在地上爬行乞讨的可怜人...

若不是机缘巧合之下。

叶小川和冉婷路过那边,并且顺手救下了郝舒姑娘的话...她这辈子,只怕真就毁了。

所以曾经淋过雨的她。

如今条件稍稍好了一点点,于是便想替别人也遮起一把伞。

叶小川对此...表示尊重。

小财迷沐娜则更是感动的稀里哗啦。

一边在心里抱怨郝舒爱心泛滥的同时,一边开始重新审视起眼前这位平时看起来温温柔柔、勤勤恳恳的哑巴姑娘来...

对于郝舒的提议。

叶小川和沐娜都表示理解和支持

于是,没一会儿功夫。

一条允许在棚子里增设10个小吃、3个凉茶摊位的决定,当即便新鲜出炉了。

名义上是三十里铺大队的仓库保管员、但实际是整个大队的幕后掌舵手叶小川当场拍板:

在农贸市场的棚子里,公开面向附近的生产队社员,从新招募10个小吃摊名额。

外带3个专门出售凉白开、苦荞茶、凉茶的固定摊位。

而之所以要把卖茶水的摊位增加成3个,而不是像沐娜以前那样独家垄断?

这其实也是郝舒姑娘提出来的。

因为她考虑到现在是夏季,凉开水的销量本来就比较好。

再加上三十里铺附近又不缺客源,尤其是那么多工地、有那么多病患的家属。

还有每天晚上跑到三十里铺综合门市上来看电视,跑到舞台前去看电影看戏曲表演的人,这批人每天最少也有上1000号。

前来看热闹的乡亲们,大多数经济条件一般般,他们不是太舍得消费。

但架不住人家人多啊!

1000来号人,其中只卖他几十个、因为口渴的不得了,逼的没办法,只能掏钱买水喝的人?

那总量也不算少了。

——至少,从这些穷乡亲身上赚取一块钱,还是问题不大的。

一个下来就是30块!

加上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监工,每天几十辆过路大巴车上的乘客,上100位陪着家里人来看病的病患家属。

还有就是天天晚上跑到饭店这里来凑热闹、看电视的乡亲们?

这些可以算得上是固定客源。

人多,潜在的消费群体基数大,所以总有不少生意可做!

既然如此。

如果仅仅只允许一家售卖苦荞茶、凉茶白开水的话?

一个月下来挣个7、80,甚至上100块钱都可能。

那么...那个摊位的摊主,挣的也未免太多了一些吧?

——这种不起眼的小本买卖,本来就是想让那种最最穷苦的人,通过摆摊来改变一家人的经济条件。

让那些人品挺好,懂得孝敬老人,想挣钱没本钱,又没技术的的农村贫困婆姨,让她们多一条赚钱的渠道而已。

这已经足够厚道的了对不对?

郝舒姑娘的本意,并不是让对方搞垄断,更不是打算让她们直接发财!

所以最终经过慎重考虑之后?

在三十里铺的农贸市场棚子里,最终增设三处卖凉茶的摊位。

每月租金3元。

这点钱,主要是用来给打扫卫生的老头老太发放工资。

这个时期。

农村闲的无聊的老头老太们,他们出来打零工的话,工资是低的很发指的。

一个月4、5块钱,都有大把的人抢着干!

别说只是在农贸市场打扫打扫卫生。

其实,就像那些公路养护段的农民工?

他们的活儿那么重、天天沿着国道修修补补,一个月的工资其实也就6、7块钱而已...

(待遇真就这么低!)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这点钱恐怕连自己养活他自己都不够吧,怎么还有人愿意干呢?)

(中间的原因恐怕就比较复杂了,有些人是不愿意在家里待,家里不和睦,儿媳妇嫌自个儿碍手碍脚。索性就跑到道班上去修路,还落得个清静。)

(也有的人,心中总是怀着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心想只要自己干得好,或许就能转正呢,可能当上真正的公家人呢?)

(还有的是家里实在是太过贫困,也没别的挣钱门路,于是就会趁着农闲啥的,他们也愿意来干上一阵。能挣几个是几个,只因农村人想挣几个活钱真的不容易...)

而之所以把凉水摊子的租金定为3元,这也是郝舒掰着手指头仔细计算出来的结果:

按照郝舒姑娘的推测。

每个凉茶摊每天的营业额,应该在1块到1块5之间上下浮动。

除去柴火还有买一些必要的原材料,比如说苦荞、一些简单的中草药。

还有购买煤炭的开销之外?

郝舒姑娘预计,每位摆摊的人,每天大概能挣个8毛到1块2之间。

每天就挣个块儿8毛看似不多。

但其实这收入,在农村里已经相当不差了!

尤其是在穷苦惯了、仔细惯了的陕北农村,谁家要是每个月有个固定的7-8块钱的经济收入的话?

那么他家的生存条件,就绝对不算差了...

至少。

她家不会愁孩子的学费,是不会愁一家人的油盐柴米钱的。

想想就能明白了:

每个月如果能有个七八块钱的活钱入账,作为一户普通农户家庭,那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更何况。

她们到三十里铺这里来摆摊,每个月的收入至少也在20块钱以上,这还得了...都顶得上人家城里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表面上看。

摆凉水摊子只能做半年生意,也就夏天还能行,而到了冬天,像什么苦荞茶、凉茶肯定是卖不动的。

但她可以换成卖稠酒、可以卖黄酒啊!

在寒风凛冽的大冬天。

那些来来往往的旅客,还有在工地上干活的汉子们,跑到凉茶摊上去,花上一毛钱喝上一碗浓浓的、热热的稠酒或者是黄酒?

身上立马就暖暖的。

美气的很!!

所以。

郝舒姑娘这才提议:三十里铺大队,可以优先照顾那种家里很贫困、但家风人品都不错的穷苦人。

可以特地专门找3户这种人家,前来摆摊售卖开水。

只是,这种照顾也不能毫无原则。

对方该支付的卫生费,还是得给,免得给对方惯下毛病。

更何况一天才一毛钱...并不多。

而另外的10个小吃摊,用“卫生费”的名义收取的租金,则是每月10元钱。

这笔钱之所以高很多。

那是因为以后招租来到摊主,她们那就属于纯纯的做生意性质了。

所以,向她们收取的租金就比较高。

这笔钱,主要是用来修缮、维护这三个棚子之用。

倒是很合理。

其实,三十里铺广场上每天人流如织,来来往往的人呢,总的来说消费水平还是挺可以的。

农村里也不乏有聪明人。

这么久以来,他们也不是没想过想来三十里铺广场上摆摊赚钱。

卖点肝子碗托、凉皮凉面,菜夹馍,饸楞楞,炒土豆丸子啥的。

休管卖点什么陕北特色小吃,那还不比在生产队里种地强?

但...有这种想法的人多是很多,但却没有一个敢付诸实践!

只因三十里铺广场其实属于人家三十里铺饭店的地界。

按照乡亲们最朴实的想法来说,他们觉得自己在那里摆摊卖小吃,多多少少会影响人家饭店里的生意。

乡亲们怕呀!

他们担心饭店的人出来找麻烦,担心公社‘打私办’的干事来没收他们的家伙什儿!

怕三十里铺的民兵队长王硕,会用绳子把他们捆起来...

现在,好了!

叶小川公开宣布:将在广场上增设10个小吃摊。

这10个小吃摊,谁都可以前来报名。

对于有摆摊意向的乡亲,叶小川提出来的条件非常公平,而且也是公开的:

只要谁家的味道做得好,有特色。

谁家的服务意识强,对顾客能做到总是笑脸相迎。

谁家把卫生搞得干净,摊主很注重个人仪容仪表...只要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那就只管来吧!

三十里铺大队保证一视同仁。

绝不搞人情摊、关系摊,绝不搞暗箱操作,私相授受这一套!

技术好,做出来的小吃有特色,卫生条件好,服务态度好。

能做到这几点,而且有意向想来这里摆摊的人,那就只管去找沐晴姑娘报名好了。

一下子乡亲们放心了:

沐晴姑娘做事很公平,地位超然。

重要的是她在三十里铺一没父母辈,也没父母的兄弟姊妹。

二没发小、同学,闺蜜。

三,她无需给七大姑八大姨照顾照顾啥的...因为沐晴压根就没有这些亲戚。

所以。

由沐晴姑娘来操持这件事,乡亲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她会徇私舞弊,不用担心沐晴姑娘会偏袒谁。

有她把关?

绝对比大队长赵春花更公平!

农贸市场的事情定好了,只管交给沐晴去具体把关、落实就行。

叶小川不必管这些小事。

现在除了盯着盖综合大楼这些,偶尔去县里辅助老白制定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之外。

叶小川还有一件很当紧的事,必须得自己亲自出面去解决:

那就是...三十里铺大队饲养的猪“爱国猪”、爱国羊,还有鸡鸭鹅,甚至是毛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东西?

没有了会发愁,因为生产队里一旦饲养的生猪数量少,就完不成当地生猪收购站的任务指标。

而一旦完不成生猪交售指标?

那么该生产队干部,不仅会受到公社的公开批评。

而且这个生产队,也拿不到第2年的什么种子化肥、薄膜农药的购买指标。

更何况。

一旦某个生产队饲养的生猪数量,实在是太少了的话,那么他们本生产队的社员们,那一年可就没啥肉吃喽!

并且还会减少该生产队种植庄稼稼的农家肥来源,从而造成来年的粮食减产!

所以。

对于生产队来说,每年都必须要饲养足够数量的生猪这件事,就显得非常非常的重要了!

别的生产队是发愁...愁自个儿没那么多粮食去养那么多的猪。

而三十里铺大队的却恰恰相反...赵春花还有其他村干部们愁的,是自个儿生产队,现在养的猪还有羊啊啥的?

实在是太、太、太多了,多的都没法处理了!!

三十里铺大队以前的时候,养的猪也不多,每年也就勉强能完成上面的生猪收购任务指标。

至于说超额完成指标以后,所能得到什么自行车券、缝纫机券这种奖励?

没有的...

人都吃不饱,哪还能多养猪?

但现在的三十里铺那个是鸟枪换炮,和以前是大不一样喽!

整整5条沟壑之中、新开垦出来的2万多亩土地。

在这些土地上。

首先是采用了小本子的从70年代末、传到天朝来的精耕细作方式。

采用了小本子那边,还没流行几年的温室育秧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

而且这些种子,还经过了叶小川脑海里那个神奇柜组的改良。

其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根本就不是普通粮食种子能比得了的!

种子好。

育苗技术和种植技术的先进性,又远超这个时期的其他生产队。

还采用了很先进、很高效的“伯利克堆肥法”。

并且。

由于负责在这5条沟壑中劳作的那些新社员,他们全都是些在水灾中成功逃生青壮劳动力。

个顶个的都是些年轻大姑娘、小媳妇儿,小后生壮汉。

其中压根就没有老弱妇孺!

——这没办法的,物竞天择,强者生存。

面对那么大的水灾,那些身体素质不好的人早就被淘汰了!

所以。

在这5条沟壑中生活的1000多位新社员,他们年轻力壮。

干起活儿来,那效率,肯定不是别的生产队的社员能和他们比的。

再加上这些人,又是实行的同吃同住同劳动。

也就是说。

新社员们天天只管去耕种,去干活就行了,至于其他什么做饭啊、干什么家务之类的杂事...没有的。

大家会收完工只管去公共食堂吃饭就好,等到吃完饭,回到各自的宿舍之后。

这些社员也没什么家务活可干。

大家轮着打扫一下屋子里的卫生、洗洗自个儿的贴身衣物就行,那可就简单了...往往10分钟要不了就能弄完。

没有了家庭琐事的拖累。

各自没有老人需要赡养,没有小孩需要分精力去照顾...干活的效率哪能不高?

另外。

这些新社员他们从水灾中侥幸逃生出来,那真的是一无所有,甚至有些人连套衣服都没有!

如今三十里铺大队给了他们这么好的条件,让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

给了他们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

所以这些受灾群众他们哪能不感恩,干活的时候哪还好意思偷懒?

再加上在这5条沟壑里。

叶小川给他们实行的是【分片负责,5人小组包干】,新社员们以5人为一组,各自负责一块具体的耕种区域。

如此一来。

便从源头上、从制度上,有效避免了吃大锅饭、磨洋工的种种弊端的发生。

不仅如此。

而且叶小川和这些新社员们商议好的分配制度,也是和三十里铺大队的其他那些老社员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

对于这5条沟壑里的新社员。

叶小川并不像别的生产队一直在执行的【工分+布票油票糖票+分口粮】的薪酬制度。

而是采取的【统一食宿+年底扣除人均粮食消耗数量+根据社员所承包那块耕地的产出,社员与生产队集体按照3:7比例分账】的形式。

也就是说。

社员们其实是变相的多劳多得,而不是整个生产队的社员全混在一块统算。

懒人收入少,勤快人就多分一些粮食。

由三十里铺大队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和农具。

到了年底,社员们会根据他们自身负责的地块上的出产情况。

然后与生产队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在劳动产出上面,叶小川和新社员们早早就制定好了一个比较科学、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分配制度。

而为了解决这5条肥沃的沟壑里,所产出的粮食数量,实在是太多了的现实问题。

所以叶小川又在这5条沟壑里,各自修建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饲养室...不!

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叫饲养场!!

只因这些饲养室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

哪条沟壑你都养了两三百条肥猪,四五百只羊。

起码上千只鸡鸭鹅!

因此,平常大家所常见的那种生产队的饲养室,哪能和三十里铺的这些饲养室相提并论?

比不了,根本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