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包拯低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现在是我们逆流而上的时刻。”
天色渐暗,皇宫内的灯火依旧璀璨。包拯、张允堂和杨文策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宫廷深处的秘密通道。随着他们的前行,宫内的禁军巡逻队依然步伐匆忙,眼前的局势一片安静。然而包拯知道,这一切的平静不过是暴风前的寂静。
突然,包拯停下脚步,转身低声道:“张允堂,到了。”
张允堂用力点头,迅速转身离开。他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计划将自已暴露在禁军的视线中,以此引起足够的注意。一旦禁军追上他,包拯和杨文策便可以趁机通过秘密通道撤离。
张允堂的身影在月光下渐行渐远,他刻意将自已的步伐放慢,故意制造出匆忙且慌乱的气氛。忽然,他停下脚步,转身朝着一个巡逻队的禁军走去。
“报——!”张允堂用力喊道,“包大人中了埋伏,正被禁军追捕!”
他故意提高声音,使得宫内的禁军都能听到这一消息。禁军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他们并未立刻做出反应,而是盯着张允堂看了片刻。
“你确定?”一名禁军队长走上前,低声问道。
“确定!”张允堂沉声道,“包大人中了陷阱,现在正被人追捕,恐怕逃不掉了!”
听到这里,禁军的队长明显放松了一些,显然不再过于警觉。“走,我们过去看看!”他挥手指示,带领禁军朝着包拯的方向迅速赶去。
张允堂松了口气,迅速隐藏在一旁的暗道中,心跳也逐渐平稳。这一切,都在包拯的掌握之中。
与此同时,包拯与杨文策早已悄然穿过宫廷的暗道,朝着出口方向潜行。虽然他们的身影隐秘,但包拯并未掉以轻心。他深知,敌人的监视会无时无刻不在,稍有不慎,便会暴露行踪。
随着通道的深入,他们逐渐接近出口。而此时,张允堂也已经成功制造了混乱,禁军开始全力追击他,包拯的“失踪”成为了禁军眼中的真相。
“终于到了。”杨文策轻声道,“前方就是出口。”
包拯点点头,快速掏出随身的暗器,用它轻轻撬开了出口的机关。一道隐秘的门扉缓缓打开,包拯与杨文策悄然走出,身影消失在黑夜之中。
当包拯和杨文策最终脱离皇宫,进入了安全的地方时,张允堂已经不知所踪。而包拯深知,接下来将是最后的决战。
“现在,我们得立刻将这些证据送到皇帝面前。”包拯眼中闪过一丝急迫,他知道一切时间都在与敌人的追击赛跑。
然而,他们的计划并未如预期顺利进行。刚刚脱离皇宫,包拯便感到一股浓重的杀气扑面而来——禁军的主力已经派遣出追击队伍,目标直指包拯和杨文策。
“看来,他们终于察觉到了什么。”包拯冷静地说道,迅速收起竹筒,“准备迎接战斗。”
杨文策略显担忧:“包大人,我们如今孤立无援,敌人又是禁军的精锐,恐怕不容易脱身。”
“不要担心。”包拯缓缓说道,“我们已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做了这么久,现在,就该让他们体验一下什么叫做‘引火烧身’。”
他迅速作出指示,带着杨文策掩进一处密林,准备利用地形与环境,设下一个反击之计。
夜幕已经完全降临,深宫的宫墙外,包拯和杨文策身处一片林间。寒风如刀割般刮过,树木摇曳,四周一片寂静。包拯不禁低声道:“他们很快就会追到这里,杨文策,准备好了吗?”
杨文策的眼中有一丝不安,但随即他冷静下来:“包大人,我已经准备好了。若是禁军追过来,我们就引他们进入陷阱。”
包拯点点头,眼神沉静如水。“记住,不要让任何一个敌人发现我们的真正意图。”他低语道,“诱敌深入,诱敌深入,我们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他从怀中取出几枚小巧的火药包,快速将它们埋入周围的树木根部,并做出了巧妙的布置。这些火药包看似不起眼,但却能够在关键时刻制造出巨大的声响与视觉效果,为他们的反击提供掩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包拯和杨文策迅速退入密林更深处,静静观察着即将到来的禁军追兵。包拯的双眼微微眯起,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气息。
禁军的队伍快速穿越林间小道,步伐匆匆。包拯的心脏也随之加速跳动,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慌乱。就在禁军的先锋部队快要进入设伏的范围时,包拯轻轻做了个手势,杨文策迅速拉动一根细绳。
“轰!”随着一声巨响,附近的树木突然爆发出一团火光,火药包瞬间点燃,烟雾弥漫,火焰腾空而起。禁军的队伍被突如其来的爆炸声震慑,纷纷停下脚步,四处张望。
包拯和杨文策趁着烟雾掩护,迅速绕到禁军队伍的侧翼,将另外一组火药包投向敌人的马队,引发一阵马蹄声与爆炸声的交织,敌人乱作一团。
“快!”包拯低声命令,迅速带领杨文策借着混乱的掩护,再次朝着一个隐蔽的方向撤退。他们穿过一条小径,利用地形与烟雾的迷惑,成功脱离了禁军的追击范围。
禁军的队伍在火光和爆炸的干扰下,不得不分成几组展开搜寻,而包拯和杨文策则利用这一时机,迅速进入了更深的森林。由于他们早已了解周围的地形,禁军完全没有察觉到他们的真正去向。
逃脱追击后,包拯和杨文策暂时停下了脚步,沿着山脉的边缘绕行,渐渐深入了森林深处。他们经过一片沼泽,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
“包大人,这条路虽然险,但我们暂时摆脱了禁军。”杨文策松了口气,但随即他的眉头紧锁,“不过,接下来的事情才是最危险的。”
包拯点点头,眼神依旧冷静。“是的,敌人不会轻易放过我们,尤其是这些证据一旦暴露,整个宫廷都会为之震动。”
杨文策低声道:“这些证据已经指向了几名高层大臣和将军,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已的阴谋可能败露,定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来阻止我们。”
“我知道。”包拯轻声道,“所以,我们需要赶在他们动手之前,尽早将这些信息送到皇帝面前。”
“可是……”杨文策面露难色,“皇宫中的禁军,除了那些参与阴谋的高层,其他大多数禁军依然忠诚于皇帝。而如果我们直接返回宫中,恐怕会引起他们的警觉。”
包拯沉思片刻,突然眼睛一亮:“杨文策,你说得对,若我们直接回宫,势必会打草惊蛇。我们需要找一个可靠的途径,将证据送到皇帝手中。”
“那您有什么计划?”杨文策急切问道。
包拯缓缓说道:“我们不能单纯依赖皇宫的内部传递。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外界接触的渠道,借此将信息传递给皇帝。现在,正是时候将这些证据交给那些忠于皇帝的势力,借他们的手,做我们无法直接完成的事情。”
“忠于皇帝的势力?”杨文策疑惑地看着包拯,“您是说……”
“是的。”包拯的嘴角微微上扬,“忠诚于皇帝的那些臣子,隐秘而坚韧,正是我们此时需要依赖的力量。”
包拯眼神一动,迅速想到了一个人——他曾在朝堂上结识的心腹之一,一位颇具正义感的老臣——崔国公。崔国公虽然年事已高,但一心忠于皇帝,且手中有一定的兵权。若能借助他,便能确保证据顺利到达皇帝手中。
“崔国公!”包拯低声自语道,“若是能将证据交给他,必定能够让皇帝亲自审视这场阴谋的真相。”
杨文策立即明白了包拯的计划:“包大人,您是要将证据交给崔国公,然后通过他来向皇帝揭露这场阴谋?”
“正是。”包拯点点头,“但这也并非没有风险。我们必须确保崔国公的忠诚,且他身边的人员,不能有任何的叛徒。”
“包大人,您有何打算?”杨文策问道。
包拯微微一笑:“我们先找一个隐蔽的地点,休整片刻。然后,我将亲自前往崔国公府邸,确认他的态度。”
包拯和杨文策经过长时间的跋涉,终于到达了崔国公府的附近。为了避免暴露身份,包拯和杨文策穿上了低调的衣物,改变了外貌。他们迅速在附近的街道上寻找适合接触崔国公的机会。
就在这时,包拯突然听到附近有几名官员的谈话声,他立刻停下脚步,拉住杨文策。
“等一下。”包拯低声说道,“前方有官员经过,听他们说话,似乎有消息传出。”
“包大人,您是说……”杨文策的眼中闪过一丝警觉。
包拯轻轻点头:“我猜,这些官员可能正是在传递关于我们行动的消息。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谈话内容。”
他们悄悄靠近,藏身在暗处,透过一处窗户缝隙,包拯听到其中一人低声说道:“包拯失踪了,禁军正在全城搜捕,但皇宫中已经有人得知了他可能掌握了重要证据。”
“那我们怎么办?”另一个声音紧张道,“包拯若被发现,他的证据将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大计!”
包拯听到这里,心中一动,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如此……”他低声说道,“那些参与阴谋的人,已经知道我们掌握了他们的罪证,他们正在加紧寻找我们的下落。”
风暴前的暗潮
包拯轻轻收回耳朵,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们已经察觉到了我们掌握的证据,并且准备动手了。”
杨文策看向包拯,目光中充满担忧。“大人,您说的那些人,已经开始加紧行动了。若我们再不采取措施,恐怕很难再控制局面。”
包拯的表情依旧冷静,他深知局势的紧张,却从未因压力而轻易动摇。“不用担心。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将证据送到皇帝手中。”
“但我们接下来要如何接近崔国公?”杨文策问道,“这些官员显然已经开始盯紧我们了,若我们贸然接近,可能会被发现。”
包拯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突然低声道:“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崔国公府,而是应该借助一名可靠的中间人。”
“中间人?”杨文策疑惑道,“您是指……”
“宫中有一位老臣,曾是崔国公的朋友,名叫李敬。”包拯沉声道,“他手中有些私密的信物和皇宫的通行令,这些东西足以让我们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接近崔国公。”
杨文策顿时恍然大悟:“您是说,借助李敬之力,送去证据?”
“正是如此。”包拯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李敬虽然年纪已高,但依旧忠诚于皇帝,我们可以通过他间接接触崔国公。”
包拯沉吟片刻,继续说道:“不过,事情复杂得很。李敬并非普通人物,他的信物有一定的保密性,必须通过特殊渠道才能取得。我们现在需要找到他的人。”
杨文策迅速整理思路,点点头:“包大人,若我们需要去寻找李敬的下属或密友,恐怕也需要在城市内行事谨慎。毕竟,连那些阴谋中的大臣都知道我们正在行动,李敬的亲信肯定也会被注意。”
包拯深吸一口气,冷静地分析:“我们不走常规路径,而是通过一名我们可以信任的商人,来传递信息。商人虽然与朝廷无关,但他们的消息网遍布各地,极为隐秘。我们找到商人,就能借用他们的渠道,将李敬的下属联系起来。”
杨文策点头:“明白,商人最为机密,不容易引起怀疑。”
包拯微微一笑,神色再次变得冷峻:“正是这样。我们要用他们的眼睛,做我们看不见的事。”
经过一番讨论,包拯和杨文策决定采取这个计划,利用商人的庞大网络来联系李敬的亲信。很快,他们找到了一名在江南一带活跃的商人——李商。他为人精明、机智,与朝廷的许多官员都有接触,但在外人眼中,却只是一名平凡的商人。
两人悄悄前往李商的住所,发现李商的家中并无其他人,门窗紧闭。包拯敲了敲门,片刻后,一名面容清瘦的老者开门。见到包拯与杨文策的身份后,老者微微一愣,但没有过多惊讶,迅速让他们进屋。
“包大人,杨公子。”老者低声道,“李商已经接到您的消息。您有事交代?”
“是的。”包拯点点头,“我们需要借用李商的关系,联系到李敬的一名亲信。他的下属应该会有一些秘密信物或通行令,能帮助我们接近崔国公。”
老者沉思片刻,才道:“这件事需要小心,李敬虽然忠诚,但他身边的亲信未必完全可靠。若是有内鬼,消息一旦走漏,后果不堪设想。”
包拯目光一冷,沉声说道:“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最隐秘的途径进行。你能办到吗?”
老者点头:“我会动用李商的商道联系,立刻安排。”说罢,他拿起桌上的一支竹管,向其中吹了一声口哨。片刻后,外面传来了马蹄声,老者走出房门,示意包拯和杨文策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