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官展开地图核对,惊讶于将军的记忆如此准确,但李信不仅记得地图,更了解地形。

他看向右侧的青阳谷,心中暗自思忖:这本是一个完美的伏击地点,但在当前情况下,却可能成为敌人的葬身之地。

李信拿起望远镜观察片刻后下令:“通知重弩营装备火箭,准备焚烧青阳谷,三营骑兵负责押运物资,其余士兵原地休整。”

冬末春初,山中干燥的枯枝败叶堆积如山,既是伏兵的理想藏身处,也是绝佳的引火材料。

自从得到喀秋莎重弩以来,李信便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改进后的重箭射程几乎翻倍,渊军的优势在于充足的后勤和一流的装备,为何不善加利用呢?

“他们来了!”李信一声令下,“所有人准备,让渊军进入谷内,然后从中间突袭!”

赵军没有望远镜,只能靠肉眼观察,但他们已经看到了远处扬起的尘土,那是李信大军接近的信号。

等待了许久,终于有人影出现。

但情况似乎不对劲。

“渊军不是有九万人吗?怎么现在才看到两千多人?”

“可能是先锋部队,先来探路的,我们再等等看。”

这合情合理,李信虽年轻,但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肯定了解军事策略,青阳谷易于设伏,他很可能派骑兵先探路,只要藏得好,不被发现,大军迟早会到。

赵军静观其变。

然而,渊军骑兵在青阳谷前停了下来,开始从马背上卸下装备并迅速组装,不到十分钟,一切准备就绪。

“那是什么装置?”

“听说是渊军的新式弩箭,叫‘喀秋莎’,名字挺奇怪的。”

赵国将领用拇指和眼睛估算了一下距离。

“天哪,他们要从五百多米外的低地射击高地,这怎么可能?”

按照常识,即便是重型弩箭,射程也顶多两百米,而且是在平地上,从低打高更是难上加难,渊军难道想射空气?

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里,曾经有一种名为床子弩的超级弩箭,射程可达一千多米,但由于过于复杂未能普及。

现在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绞车弩的改进型弩箭,通过绞盘上弦,发射速度极快,威力远超传统弩箭,这种弩箭正是为了克制骑兵而设计的。

就在赵军疑惑之际,渊军已经将一米多长、灌满煤油的巨箭搭上了弦,调整好了角度。

如果此时他们转身逃跑,或许还来得及。

“点火!”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全营一致行动。

“放!”

士兵们拉动绳索,触发重弩,瞬间,二十台绞车弩齐发,每台十支箭,共计两百支巨大的箭矢划过天空,形成一道致命的弧线。

赵军将领猛然惊醒,竭尽全力喊道:

“快跑!”

话音未落,两百支箭如雨点般落下,煤油四溅。

渊军的火箭如同火龙一般,瞬间将青阳谷化为一片火海,紧接着,第二轮火箭再次发射,两百支火箭划破天空,紧随其后。

青阳谷上空迅速被火焰染成红色,浓烟滚滚,甚至几十里外都能看见这震撼人心的景象,瞿迁大将军正率领援军向青阳谷进发,他原本计划即使前军伏击失败,也能拖住李信的大军。

然而,当那股浓烟映入眼帘时,他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如雪,前军并没有携带火器,这意味着这场大火是渊军所为!

“这是怎么回事?埋伏不成,反而被人烧了!”瞿迁心中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在心中怒骂,青阳谷狭窄,容纳万人已是极限,一旦遭遇火攻,后果不堪设想。

“加快速度,必须尽快赶到!”瞿迁下令急行军,绝不能放弃前方的一万多名士兵,尽管心急如焚,但他知道必须冷静应对。

与此同时,李信站在远处观察着火势,等待片刻后,才下令大军继续前进,目标直指青阳谷。

几乎在同一时间,瞿迁也抵达了现场,但此时,青阳谷已被火海隔断,双方视线受阻,无法看清对方。

李信举起望远镜,虽然他对地形早已烂熟于心,但仍需确认具体情况才能安心。

“弓弩手准备!”他命令道。

青阳谷之短,正好使得渊军的弩箭能够贯穿整个山谷,另一边,瞿迁紧急指挥灭火,想要开辟一条生路,不久后,一位灰头土脸的将领从山坡上下来,扑通一声跪倒在瞿迁面前。

“发生了什么?火是从哪里来的?李信在哪里?”瞿迁怒不可遏地连珠炮般问道。

“禀报大将军,末将并未见到李信,他们只派了一支两千人的先锋部队,在五百米外架起弩箭,用火箭焚烧我们。”将领如实回答。

瞿迁听罢,瞪大了眼睛,一脚踢翻了那位将领,挥动马鞭抽打了几下。

“五百米外用弩箭射你,还是从低处攻击高处?你以为本将是傻子吗?!”

但事实上,这并非不可能,渊军的远程武器技术先进,能够在如此距离上发动有效攻击。

瞿迁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位狡猾且实力强劲的对手,而这次失误,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战场上的瞬息万变。

绝不可能!

“大将军,若我说谎,愿受天谴!”那将领咬牙切齿地发誓,声音中满是决心。

他的誓言诚恳而真切,连亲眼目睹这一切的瞿迁也感到不可思议,渊军究竟是如何将箭射上来的?

“不必了,我即刻就按军法处置你!”瞿迁根本不信,以为他在撒谎,毕竟,誓言又有几次真正应验过呢?

瞿迁刚拔出刀,准备执行军法,突然,天空变得阴沉,仿佛黑夜提前降临,抬头一看,只见无数箭矢穿过山坡上的火海与浓烟,如同暴雨般向他们倾泻而来!

这一刻,已经不是考虑军法或箭来源的时候了,山上的人们四处奔逃,想要逃离这场灾难。

“鸣金收兵!”

为了保住主力,瞿迁不得不放弃那些在山坡上的人,迅速带领大军撤退,然而,在撤离过程中,他们还是遭遇了三波猛烈的箭雨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