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们都知道,在这关键时刻,任何猜测都是多余的,郭无垠无疑是新任丞相的热门人选,但太妃的心思深不可测,谁也不敢打包票。

接着,窦媚同时叫出了工部尚书李承志和户部尚书何健。

“二位爱卿,你们的表现一直令哀家满意,但切莫因此而骄傲,尤其是在这个紧要关头。”

两位大臣齐声应道:“臣在。”

“军械生产和物资调配,粮食供应,这些对战局至关重要,绝不能有丝毫松懈,你们早已知晓这场西域决战的重要性,所以提前做了充分准备。

凉州的仓库早已堆满了粮食和军需品,官道上日夜不停的运输,这一切都是为了今天的决战。”

窦媚的声音坚定有力,她的眼神扫过每一位大臣,仿佛在传递着无声的命令: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今日的一切,都是为了胜利。

窦媚不再对众人有额外的要求,只要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就足够了。

仅仅半小时,她便将所有任务分配完毕,无人提出异议。

“退朝!”

官员们纷纷散去,开始执行各自的职责,与此同时,皇宫门口张贴了一纸告示,确切地说,是一份宣战书。

识字的百姓念给周围人听,大家既感到欣慰,朝廷终于决定开战,这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但奇怪的是,没有看到招募新兵的布告。

原来,朝廷只调动了县兵和府兵,也就是平时耕作、战时从军的民兵,在各个诸侯国乃至昔日的大渊王朝,这些民兵都被视为正规军队的一部分。

此外,通常还会招募一些额外的士兵来组成庞大的百万大军,然而,战争结束后,这些人会立即解散,回归农田,因为国家无法长期维持如此庞大的军力。

因此,当百姓们以为这次也会被征召时,陛下却有不同的安排。

“陛下说,让未经世事的年轻人上战场,无异于残害同胞,请各位回家吧。”

听到这个消息,人群中传来一阵失望的声音,一位老兵举起手中的红绳结,那是他英勇杀敌的勋章,证明他曾立下战功。

“我不是新手,我曾是名战士,面对诸侯入侵时,我还亲手消灭了三个敌人,这是将军颁发给我的荣誉。”

红绳结象征着荣耀,佩戴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

“老战友,时代变了,战术也不同了。”负责解释的官员耐心地说道,虽然他自己也不完全明白变化在哪,但他只是按照陛下的指示传达信息。

似乎秦渊早已预见了这一幕,民众确实对战争有所顾虑,但这并非出于恐惧,而是担心失败。

而老大渊的子民恰恰相反,他们敢于战斗,渴望胜利,不愿接受失败,这种精神虽好,但也容易滋生骄傲。

宣战书发布后,经过三天的准备,太妃亲自挑选将领,并举行庄重的祭旗仪式,随后派遣十万大军前往蓝田大营出征。

同时,秦渊任命郭志安为护卫队长,让他随军出行,积累经验,而非担任指挥官。

如果秦渊真有本事,将来必定能大展宏图!

这全看他自己的能力了。

与此同时,东齐如约行动,将边防军向赵国边境推进,成功牵制了部分赵军的注意力,得知东齐信守承诺,秦渊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为了确保信息万无一失,同一封加密信件被三十只信鸽同时送出,目标直指河东李信的大营,李信收到从帝城发来的密信后,立即依照密码本解译了内容。

信中只有一句话:“能否对赵军来个突然袭击?”

这显然是陛下的风格。

李信首先思考的不是是否敢做,而是为何要动用如此多的信鸽,若只是为了防止意外,几只信鸽足矣,然而,他手中就有二十多份相同的信件,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度并不高。

“朝廷还是对我有所顾虑啊。”李信明白过来,不禁叹了口气,尽管兵权已被收回,但他毕竟是韩先华的老部下。

现在西域战事正酣,蓝田大营的兵力全部调往北方,帝城只剩下城防军和御林军。

万一河东的十万守军只听从军事命令而非皇帝旨意,后果不堪设想,即便这种可能性极小,也构成了对帝城的潜在威胁。

因此,陛下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一道试探性的密令。

“传我的命令,不,是太妃的口谕,召集所有士兵!”李信决定即刻采取行动。

平时驻扎在河东要塞的只有两万人,其余大军则在后方二十里处安营扎寨,等待换防指令,集结十万大军需要时间,但副将王成迅速赶到。

“出什么事了吗?赵军进攻了吗?”王成连珠炮般地问,得知西域的事态后,他意识到朝廷即将出兵,而赵军也不会坐视不理,他早已做好准备。

李信将密信递给王成,让他自己看,这不是什么阴谋,任何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这是朝廷的试探。

“我去,你留守。”王成立刻请缨,关外赵军数量不明,他们这十万人既要守护河东,又要出击,风险极大,一旦失败,责任重大,河东不能失去李信,所以王成自愿承担这个重任。

但李信摇头说:“只有我亲自去,才能让太妃彻底放心,也让兄弟们有机会建立功勋。”

他的目光长远,看到了更大的图景。

大渊的扩张之势已成,向东进发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得不到太妃的青睐,到时他们可能连先锋的位置都难以争取,甚至被边缘化,新的军制改革使得战场上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军人的升迁,这让每一个士兵都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

李信深知这一点,他不能让他的兄弟们错过这个机会,这也是为何河东守军如此信任他。

虽然这支军队最初是由韩先华创建,但他更热衷于朝堂之上的权力游戏,鲜少踏足军营,因此,士兵们只认李将军,而对韩太尉知之甚少。

王成明白这些内情,所以没有多做争辩,李信迅速做出了安排:“我带走常碌春,丁原留给你,再加上五千人马,你负责守住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