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尘嚣的小兰村里,有一位年逾五旬的大伯,岁月与病痛的双重侵蚀,让他变得异常消瘦,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他的身形。他的家,就坐落在小兰家的正对面,中间隔着三块波光粼粼的大水田和一条蜿蜒的田埂。每当夕阳西下,两家人的呼唤声便能轻易穿越这不算遥远的距离,但那份亲近感,却因那片广袤的竹林而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远。
竹林,是小兰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冬日里,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刺骨的寒风;夏日里,则化作一片清凉的绿洲,吸引着村里的孩子们嬉戏打闹。小兰,也是这片竹林中的常客,她的笑声常常在这片绿意盎然中回荡。然而,竹林之后,却隐藏着一片鲜有人踏足的坟地,那里杂草丛生,坟墓错落有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入口。
大伯的病情日益沉重,村里的邻居们纷纷伸出援手,送去营养品和关怀。他们知道,这位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正在经历着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刻。大伯自已也清楚,他的时日无多,心中既有对生的渴望,也有对死的恐惧。他常常坐在院子里的那把老式摇椅上,望着远方,眼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小兰的妈妈,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深知大伯对甜米酒鸡蛋汤的喜爱,便特意煮了一碗,让小兰送去。小兰虽然害怕大伯那憔悴的面容和虚弱的声音,但在妈妈的鼓励下,还是鼓起勇气踏入了大伯的家门。屋内昏暗,只有微弱的光线从竹林的缝隙中透进来,显得格外阴森。小兰看到一只黑猫站在大伯的身上,尾巴轻轻摇摆,仿佛在守护着这位垂危的老人。当她们靠近时,黑猫突然发出尖锐的叫声,窜出窗外,消失在夜色中。
小兰的妈妈轻声呼唤着大伯的名字,将汤圆递给他。大伯挣扎着坐起身来,接过汤圆,勉强吃了几口便摇头表示吃不下了。他的面容更加憔悴,眼神空洞无神,仿佛已经失去了对生的渴望。小兰站在门口,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她不敢靠近大伯,只能远远地注视着他,感受着那份来自生命尽头的无力与悲凉。
然而,更让小兰一家感到不安的是,接下来的几个夜晚,村里总是回荡着一男一女的哭喊声。那声音时隐时现,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小兰的妈妈最初以为是错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让人难以忽视。她和小兰爸爸多次起身查看,却始终找不到声音的来源。直到第三天晚上,他们终于发现,那声音似乎是从大伯家传来的。
那一夜,小兰一家彻夜未眠。他们守在窗前,仔细聆听着那令人心悸的哭喊声。那声音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仿佛是在围绕着大伯家转圈圈。小兰爸爸鼓起勇气打开院子里的灯,拿着手电筒四处照射,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他们感到既困惑又害怕,不知道这哭声究竟意味着什么。
直到凌晨时分,大伯家突然响起了鞭炮声。小兰家的门被大伯的儿子敲响,告诉他们大伯已经离世了。那一刻,小兰一家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心中充满了悲痛和震惊。他们意识到,那些夜晚的哭声或许并不是错觉,而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显现——地府中的魂魄在为即将离世的大伯哭泣引路。
大伯的离世让村里人倍感惋惜。他们纷纷前来吊唁,为这位辛劳了一生的老人送上最后的祝福。小兰的妈妈也将那些夜晚的哭声告诉了婶婶——大伯的儿媳。婶婶听后也感到惊讶不已,她说自已也在大伯去世的那晚听到了同样的哭声。村里的老人解释说,这是地府中的魂魄在为逝者哭泣引路的一种现象,它们害怕逝者在路上孤独无助,便用这种方式来陪伴和安慰他们。
小兰站在大伯的坟前,望着那片熟悉的竹林和坟地,心中五味杂陈。她想起了大伯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些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她明白,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每一刻时光。而那些夜晚的哭声,也将成为她心中永远的记忆——一段关于生死、离别与守望的永恒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