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烈日炎炎,勇者无惧
在无尽的时空长河中,我,林逸,一名平凡的年轻程序员,因一次意外,被一股神秘的力量赋予了第三只眼——时空之眼。这双眼,让我在梦境与现实间穿梭,得以窥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真相。今夜,我的意识再次被牵引,穿越至战国末年,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吕氏春秋》的诞生,以及“一字千金”佳话的由来。
在战国末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七雄并立的格局已摇摇欲坠,战火连天,百姓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与困苦之中。而在这乱世之中,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府邸,却如同一座孤岛,远离了外界的喧嚣与动荡,显得格外宁静而庄重。
夜幕低垂,天边最后一抹晚霞也已消散,整个咸阳城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然而,在吕府的深处,却是灯火通明,宛如白昼。高大的门楼之上,悬挂着两盏巨大的灯笼,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照亮了通往府内的青石板路。
府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每一处都透露出主人的不凡品味与深厚底蕴。而书房,则是整个府邸最为核心的地方。书房内,高大的书架林立,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和竹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松香。
吕不韦端坐在书房中央的案几之后,身着一袭精致的华服,衣襟飘飘,仿佛随时都能乘风而去。他的面容沉稳而坚毅,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
“诸位宾客,请入座。”吕不韦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书房内的宁静。他轻轻抬手,示意在座的宾客们就座。这些宾客,皆是当时各国的文化名流、思想精英,他们或儒或道,或法或墨,各自怀揣着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被吕不韦的盛情邀请所打动,齐聚一堂。
“丞相大人,今日召集我等前来,不知所为何事?”一位儒生站起身来,拱手问道。他的声音温和而恭敬,透露出对吕不韦的尊重与敬仰。
吕不韦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今日请各位前来,实乃有一件大事相商。吾观天下大势,战乱频仍,百姓受苦。然文化之光,不可熄灭。吾欲编纂一书,名曰《吕氏春秋》,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以飨后世。望诸位不吝赐教,共襄盛举。”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宾客们纷纷交头接耳,有的面露惊喜之色,有的则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着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与挑战。
“丞相大人此志高远,令人敬佩。但编纂一书,非一日之功,且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知丞相大人可有万全之策?”一位道家高人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几分谨慎与担忧。
吕不韦轻轻点头,胸有成竹地答道:“此事吾已思虑周全。吾将此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诸位可依自身所长,领一章节编纂之。所需人力物力,吾自当全力支持。只盼诸位能齐心协力,共成此大业。”
宾客们闻言,纷纷点头赞同。他们被吕不韦的真诚与决心所打动,决定投身到这场文化盛事之中。于是,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宁静,但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期待。
随着夜色的加深,书房内的灯火更加明亮。吕不韦与宾客们围坐一起,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编纂工作。
随着《吕氏春秋》编纂工作的正式启动,吕府内的氛围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而充满挑战。书房成了众人日夜不息的战场,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着编纂者们的心血与智慧。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堆满竹简和纸张的书案上,为这繁忙的场景增添了几分温暖。吕不韦早已端坐在案前,他身穿一袭素雅的便服,显得更为平易近人,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依旧闪烁着对文化事业的坚定与执着。
“诸位,今日我们需更加专注,务必精益求精。”吕不韦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他深知编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因此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宾客们闻言,纷纷收敛心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他们或低头沉思,斟酌每一个字词的准确性;或奋笔疾书,将心中的思想化作一行行流畅的文字;或相互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整个书房内,只听得见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低语交谈。
然而,编纂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各家学说观点不一,常常在某一问题上产生分歧。这时,吕不韦便会站出来,以他卓越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引导大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吾认为,儒家之仁爱,虽为治国之本,但亦需兼顾法家之严明。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一位儒生率先发表了自已的看法,言辞恳切。
“然则,道家之无为而治,亦有其独到之处。若一味强调法治,恐失民心。”一位道家高人随即反驳道,声音中带着几分坚持。
面对这样的分歧,吕不韦并未急于表态,而是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他深知,只有集思广益,才能编纂出一部真正集百家之长的巨著。
“诸位所言皆有道理。吾以为,文化之精髓在于包容与融合。我们不必强求一致,而应求同存异,将各家之长汇聚于一书之中。”吕不韦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度,让在座的宾客们纷纷点头赞同。
于是,在吕不韦的引导下,编纂工作再次回到了正轨。宾客们继续埋头苦干,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完善。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辛劳,但眼中却闪烁着对文化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吕氏春秋》的初稿终于诞生了。然而,这仅仅是编纂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日子里,吕不韦与宾客们还需对初稿进行反复的修订和打磨,以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随着《吕氏春秋》的编纂工作接近尾声,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与思想的深邃独特逐渐显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而吕不韦为了彰显对这部巨著的重视与尊重,更是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决定——悬赏千金,以求一字之改。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整个天下。人们纷纷惊叹于吕不韦的慷慨与胆识,同时也对《吕氏春秋》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时间,咸阳城内外的文人墨客、学士儒生纷纷涌向吕府,希望能有机会一睹这部巨著的风采,并试图在其中找到那一字之改的机会。
在吕府的书房内,吕不韦与几位核心编纂者正围坐在案前,对《吕氏春秋》的终稿进行最后的审阅与修订。他们的神情专注而凝重,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斤重担。
“丞相大人,此书真乃集百家之长,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一位编纂者由衷地赞叹道。
吕不韦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几分自豪与欣慰。“然则,学问之道,永无止境。吾虽倾尽全力,但难免有疏漏之处。故悬赏千金,以求一字之改,望能集天下智慧,使其更加完善。”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仆人匆匆走进书房,禀报道:“丞相大人,门外有一老者求见,自称有要事相告。”
吕不韦闻言,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思量。他本欲闭门谢客,专心修订书稿,但转念一想,或许这位老者真有独到见解也未可知。于是,他挥了挥手,示意仆人将老者请进来。
不多时,一位须发皆白、衣衫褴褛的老者缓缓步入书房。他手持一卷竹简,神色中透露出几分激动与紧张。
“老朽不才,偶得此书稿一阅,发现其中有一字似有不妥之处。”老者颤抖着声音说道,同时将手中的竹简递给了吕不韦。
吕不韦接过竹简,仔细阅读起来。只见竹简上赫然写着《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并在其中一个字旁标注了一个小小的修改符号。他反复琢磨着这个字的变化,心中不禁暗自点头。
“妙哉!此字一改,果然使整句话的意境更加深远。”吕不韦不禁拍案叫绝,对老者的学识与眼光深感佩服。
他立刻吩咐仆人取来千金,亲自赠予老者。“老先生学识渊博,令吾辈自愧不如。此千金乃是对您才学的认可与尊重,请务必收下。”
老者接过千金,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丞相大人如此重视文化,实乃天下文人之幸。老朽虽一介布衣,但能为此书贡献绵薄之力,亦感荣幸之至。”
从此,“一字千金”的佳话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它不仅彰显了吕不韦对文化的尊重与重视,更激励了无数文人墨客投身于文化事业之中,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随着梦境的逐渐淡去,我,林逸,再次回到了现实的世界。但《吕氏春秋》编纂的场景,以及“一字千金”的佳话,却如同烙印一般深刻在我的心中,久久无法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