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读者)不喜欢它(作品)=它不好(作者写得不好),是这样吗?

1.首先,我想说的是“喜不喜欢”和“好不好”其实都是很主观、得出的回答很因人而异的概念,因为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是我们,是人,而人本身就具有主观化的一面。但是很明显,前者比后者更具主观化色彩。

上文学理论课的时候,老师更多的是会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这部作品好不好?”,而不是去问“你喜欢这部作品吗?”

为什么呢?

因为“喜欢”这个词太主观化了,我们能谈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囿于表达能力的有限,对于“喜欢”,我们总能天马行空,给出的理由却总是太少,并且总也觉得说不够,所以我们才会退而求其次地以“这部作品好不好?”这样相对保险的方式来提问。而“你觉得这部作品好不好”其实是将所有回答者的回答圈定在了一个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可以“回答”的范围——也只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所有人才能进行对轨的、有效的沟通。

2.经常能在本组、“烂书组”或是“山倒组”看到这样的帖子——《某某书写得不好,避雷,拔草》,点进去一看,发现通篇说的都是“我不喜欢”(尽管列了一大堆理由),而这本书“好不好”呢,是一点边都没沾上。

就像是宋词里,有人喜欢豪放派,有人喜欢婉约派,这都很正常,因为这是个人的选择。但是一个人喜欢豪放派而不喜欢婉约派,却硬要来一句“婉约派写的就是没豪放派好(或是婉约派写得不好)”,那婉约派本身有错吗?或者说,婉约派就是差的吗?(同理,可以把这段话里面的“宋词”替换成“小说”,“豪放派”替换成“现实主义”,“婉约派”替换成“黑色幽默”,等等,不一而足。)简单来说,就是我身为读者,是有权利不喜欢任何一部作品的,哪怕它的文学地位再高。但是我一定要把“我不喜欢它”和“它不好”区别开来。而在像网络平台这样的一个地方,在一个公共场合,谨慎的发言永远是“我认为它好不好”以及“好(不好)的点在哪?”

那么,什么是“好”呢?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位作家在他的写作道路上呈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并且能够影响后世的一众作家,那么他就能算得上是一位好的作家。而不是说我们站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立场上,就能说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不是好的作品。

关于“一部作品好不好”,我们明明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谈,如作者的创作技巧、人称的转换、小说的结构、作者前后期风格的转变等等。奈何,到最后我们只看到了一堆“我不喜欢它”的理由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无意义的争吵和谩骂。

二、呈现≠表态≠认同;作品里的人物三观不正=作者三观不正=这不是一部好作品吗?

有的时候,作者只是把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可能是一个好现象,也有可能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以文学(小说)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就遭到了读者的人身攻击和谩骂,而“呈现”本身又何罪之有呢?打个比方,古装剧里通常都会有一个情节:某官员向皇帝通报了一个坏消息,然后皇帝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怒之下,先把这个通报消息的官员拉下去斩了。现在,有的读者就好比是例子当中的皇帝,而那名无辜的官员就是不幸的作者。

现实世界不是“理想国”。文学作品不是“理想国”,更没有生造出一个“理想国”的义务。作者总是会借文学作品或反映,或影射社会当中一些不好的现象,每当读到这样的部分,总会有读者坐不住——明明是书里的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却被上升到了作者本人的态度与价值观。作者写什么就代表他认同什么吗?就代表他站在了他所写的那个人的立场之上吗?关于这些问题,答案值得商榷。

当然,也有一些读者从作者的“呈现”当中看到了“表态”。或许作者真的“表态”了,也被你看到了。但是,这“表态”里,也有读者的“一份功劳”,因为“我们看他人慈悲,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慈悲;我们看他人邪恶,是因为我们心中有邪恶。”不然,如何解释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会有天差地别的理解和看法呢?

由“小说里人物三观不正”得出“这不是一部好作品”这样的结论就更不必说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作者会在小说里的旁白部分“表态”,夹带私货,这就很明显了。在我目前读到过的文学类书籍当中,只有紫金陈的《长夜难明》是碰到了这个雷区的。

三、作者没有按着我的想法来写,我就觉得这不是一部好作品。(我不喜欢书里的某个人物,所以这本书是烂书)

联系第一大点,很明显此类读者极有可能是混淆了“喜不喜欢”和“好不好”这两个概念。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文学的写作是一个自由表达的过程,如果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语境,那么“小说该怎么写”这样的说法就完全是荒谬的,(如果有“小说该怎么写”这样的说法,那得出的答案也只能是宽泛的“要往好里写”了。)身为读者的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已经被不少条条框框约束了太多,为什么到了艺术的领域还要模仿现实生活中被规训的模样来完成我们的阅读?为什么鸟儿到了笼子外面,不展翅飞翔,却怪天太高?

从来就没有“小说该怎么写”这样的说法,哪怕是陀氏、托翁再世,他们也不能按着你的头说“听我的,小说就得这么写,你这写的不叫小说。”

1.小说乃至文学、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而一个具体的人则是有局限性的。在我看来,小说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扩张自己边缘,不断自我解构,不断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巴尔扎克大概想不到后世会出现乔伊斯这样另类的作家,也绝不敢想象《荒原》和《嚎叫》这样的作品竟能够成为文学殿堂里的经典,正如同身处21世纪的我们,也不知道往后的文学会如何发展,小说会被以怎么的方式写出。

2. 因为每个创作者,每个小说家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独立的思想、有别于他人的阅历以及具体化的情感体验。在这点上,你才是你小说的主人,而不是陀氏或是托翁,即使这两位比你更牛。换句话说,读者无权干涉作者的写作。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很多的读者在现实生活当中就有“爱多管闲事”的毛病,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有这样的症状而不自知,以至于到了相对自由的书籍阅读当中,会出现“作者没有按着我的想法来写,我觉得这不是一部好作品”这样的想法。

3.部分的读者对世界的看法是高度理想化的,是容不得半点瑕疵的。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总抱着“这个人物应该发奋图强,那个人物不该这么道德败坏”这样的想法。

是个人都知道“人应该怎么样”——人应该善良、正义、有廉耻心,但是只用理想主义(人应该怎样怎样)解读文学作品而弃现实原因(人实际上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而不顾,是不是有点幼稚了?以理想主义至上的解读方式来解读(这种读者的这种行为甚至算不上是解读)文学作品,半数以上的文学作品真的都不用看了——因为看了也只会发表理想主义的观点(他应该怎样怎样)。可这不是废话吗?谁不知道人应该怎么样呀?

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定程度上的文学反映,并且能促使(好的)读者探究残酷现实为何会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一份份通篇“小说里的人物应该怎样怎样……”的倡议书。

四、如同缺失共情能力是一种病一样,共情能力的泛滥也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