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此天下读书人之心也!
看到箱子里灰扑扑的简牍时,张让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只是转瞬间他就恢复了精神。
这些简牍藏得如此隐蔽,肯定是管磬的罪证!
什么里通外国,拉拢群臣,结交边军,图谋不轨,都有可能!
他赶忙取出一幅简牍阅读起来。
这份简牍写于九年前,乃是管磬与稷下学宫山长荀爽的通信。
在信中,荀爽答应派遣学宫中的齐墨弟子前往平原郡,帮管磬建设封国(九年前管磬还是平原侯),条件是请管磬将造纸术秘方分享给学宫。
这件事的结果天下无人不知,管磬直接将改良造纸术的秘方公告天下,还附赠了雕版印刷术的方法。
如今九年过去,纸张在各国已经成了常见之物,书籍的成本也大幅降低。
诸子百家因此掀起了一波编纂和出版自家典籍的热潮,带来了一轮学术热潮。
而这轮学术热潮中,受益最大的就是稷下学宫。
在管磬的支持下,这座位于即墨城郊的学宫,如今已是地广数百顷,学子数千人,被公认为天下第一学宫。
管磬还颁布法令,规定学宫中成绩最优秀的毕业生可以优先被选为朝廷官员!
这个政策使得齐国各地,乃至其他国家的寒门学子纷纷涌入稷下学宫,追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张让又翻了几个箱子,发现都是管磬与荀爽的通信,内容基本是关于学宫建设和学术探讨。
早些年的书信是简牍写成,到后来就变成了用纸,最近几年的书信更是用上品“辽纸”写成。
这种“辽纸”是管磬封国的特产,号称薄如绢、白如雪,一卷能卖上千钱,但管磬每年都会无偿捐赠千卷辽纸,以及同样价值不菲的笔、墨、砚、书等教学用品给稷下学宫。
眼见书信中找不到想要的罪证,张让愈发气急败坏,呼喝道:“把剩下的库房都打开!查!一箱箱给我查!”
“把禁卫中识字的人都叫来,一同查验!发现悖逆毁谤之言,赏钱十万,官升一级!”
重赏之下,几百名宫廷禁卫都加入到了查验书信的行列中。
渐渐的,张让和姜平发现,管磬居然与各家的著名学者都有书信来往!
比如儒家的郑玄、卢植,道家的张鲁,医家的张机、华佗等等,而且各家学者都对他推崇备至!
此人在天下学者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层关系却是直到今天才被他们发现!
一旁的宫廷禁卫却是在书信中读到了另一些东西。
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临淄中产子弟们发现,管磬与大学者的通信只是少数,更多的信是无数普通人写给他的。
写信者大多是普通读书人,给管磬写信的原因基本相同,都是感谢管王资助,让他们得以进入各地学宫读书。
这些禁卫虽然基本没离开过临淄,但也知道管磬主政的这五年里,在齐国各大主要城市都建立了中级学宫,规定从中级学宫毕业者方可通过考试进入稷下学宫。
同时,他还鼓励各地兴建私塾,教百姓读书识字。
为了让更多人能识字,他创立楷书,极大地简化了文字,并率先在朝廷推行,顺便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不过这些禁卫也是才知道,原来管王一直在用封国的收入资助各地的优秀读书人!
齐国一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管磬资助贫困学子的义举无疑让原本对他无感的禁卫们对他多了几分好感。
不少人开始暗中议论。
“我记得我大姨跟我说过,她家因为去年遭了灾,本想让二儿子放弃学业回家务农,没想到中级学宫山长给他家送了一笔钱粮,说是管王所赐,鼓励她儿子继续读书……”
“我记得我跟你们说过吧?我家三叔的长子也是得了管王资助,去年考入了稷下学宫!”
“我也听说过类似的事儿!”
“这么说来,管王是个好官咯?”
“废话!你去临淄街头骂一句管王试试?不被百姓揍死都算你走运!”
“那咱们查抄王府,岂不是……助纣为虐?”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禁卫士兵们的士气肉眼可见的低迷下来。
随着书信的内容反馈上来,张让和姜平只觉得脊背一阵阵发凉!
他们没想到,辽东郡王的府库中没有藏金藏银,也没有珍珠宝贝,而是珍而重之地收藏了足足十几个房间的书信!
这些辽东郡王用金山银海换回来的书信,在普通人眼里或许一文不值,但在政治家眼中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虽然张让和姜平算不上政治家,但二人久在宫中,基本的政治敏感性还是有的,因此第一时间就感到了害怕。
天爷!这堆满十几个房间的箱子里装的哪里是书信啊!
这是大齐,乃至全天下读书人的人心啊!
这管磬身上到底还藏着多少秘密?
感觉女帝惹了个不得了的人物啊!
眼看查贪污没查到,查书信又查出这么个结果,张让有些气急败坏了。
他把姜平拉到一边,小声道:“姜卫尉,事已至此,只能用杀手锏了!麻烦你挑选一些可靠士卒,把那一百箱甲胄埋到王府后院去!两个时辰后我带人来将赃物起出!”
就姜平的本心来说,如此缺德的栽赃行为他是不耻的,只是给管磬定罪是女帝的旨意,张让的计划也是得到女帝批准的,他不敢不从。
他只能有气无力地拱了拱手,“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