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后,抗金的烽火并没有熄灭,李纲、宗泽、张俊、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等抗金名将在赵构重建宋室和稳定政权的重要历史关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刘松年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他热爱祖国,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作画《中兴四将图》,称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为南宋“中兴四将”,彰明这四位将帅在南宋初年抗金功劳最大。

然而,许多史学家并不认可,对张俊和刘光世列入“中兴四将”存有异议。元朝脱脱在执政期间主持修撰的《宋史》云:“南渡诸将以张、韩、刘、岳并称,而俊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则有不然者。俊受心膂爪牙之寄,其平苗、刘,虽有勤王之绩,然既不能守越,又弃四明,负亦不少。矧其附桧主和,谋杀岳飞,保全富贵,取媚人主,其负戾又如何哉?光世自恃宿将,选沮却畏,不用上命,师律不严,卒致郦琼之叛。迎合桧意,首纳军权,虽得善终牖下,君子不贵也。二人方之韩、岳益远矣。”王曾瑜先生认为:“自绍兴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陕战场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战场。吴玠军近乎独立地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间的抗金战功是独一无二的,其战功和声威最初尚在岳飞之上……。在南宋初的抗金名将中,吴玠的军事成就仅次于岳飞,而在他人之上。吴玠善守不善攻,尚不能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这是他不如岳飞之处。”“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袁腾飞在《百家讲坛》栏目的《两宋风云》第十三集中也指出,“‘中兴四将’中应该有吴玠,吴玠的武功要高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当与岳飞属伯仲之间。祖孙三代镇守四川,然而没列入四将之中确实是件怪事。张俊的武功未见得有多高,只不过他拥兵自重。刘光世是个有名的长腿将军,打仗只会逃跑 。所以不知道为什么他也名列其中。吴玠是绝对应该算进去的”。

岳飞在抗金中的突出表现和功绩,世人盛赞,无愧为南宋中兴之将的称号。

岳飞是忠臣、孝子、义士,仁智兼备;善诗文、精骑射、通兵法,文武全器;人品、官德、战功,誉满华夏。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曾仅率百骑一举歼灭相州境内巨盗,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岳飞再次投军,受命招降抗金义军,补承信郎。后赴开封府解围,于滑州与金军对峙。岳飞率百骑于黄河岸边遭遇金军,独自闯入敌军阵中,大败金军,而迁秉义郎。后改随东京留守宗泽,宗泽极赏识其才干,亲授其战阵之法。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宋建炎元年(1127),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称帝,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力请赵构还都开封,亲征金军收复失地,却被宋廷以越职为名,削夺军职。此后,岳飞又投河北都统张所麾下,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后因与上司王彦有隙,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为留守司统制,屡立战功。宗泽逝世后,宋廷以杜充为东京留守,岳飞仍以统制隶其麾下。

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举兵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建康(今江苏南京),岳飞力谏不可,无奈随之南下。不久,金兀术率军直插江南,改任建康留守的杜充紧闭城门不行御敌之事。直至金军自马家渡渡江,兵抵建康城下时,杜允才令诸将出击,而其他将溃败而逃,唯岳飞以极其有限兵力顽强抗击。建康沦陷,杜允逃奔真州,叛宋降金。金兀术兵进杭州,岳飞率部攻击金兵,连连获胜。又招兵买马,整饬部队,转战于安徽广德等地,屡战屡胜。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屯兵宜兴。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捷;又尾袭金军于镇江(今属江苏)之东,战于清水亭,大捷,金军横尸十五里,斩得耳戴金银环的猛士将官人头一百七十五级,活捉女真军、渤海军和汉儿签军四十五人。之后,岳飞数次击败金军,并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声震河朔。同年七月,岳飞升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屯兵江北泰州(今属江苏),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其后,金军进攻楚州(治今江苏淮安),岳飞奉命驰援,兵至承州(治今江苏高邮),与金军三战三捷,俘获金军将校七十余人。

绍兴元年(1131)至绍兴三年 ,岳飞率部转战洪州(治今江西南昌)、筠州(治今江西高安),击破盗匪李成军、曹成军,镇压吉州(治今江西吉安)、虔州(治今江西赣州)等地的农民起义军。赵构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字,制成锦旗赐之,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绍兴四年,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岳飞奉命统兵北上,连破金傀儡伪齐军,克复郢州(治今湖北钟祥)、随州(治今湖北随县)、襄阳府(今湖北襄樊)、邓州(治今河南邓县)、唐州(治今河南唐河)、信阳军(今河南信阳)等六郡之地。这是南宋建立政权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同年十二月,金兀术与伪齐帝刘豫合兵围攻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岳飞奉赵构之命前往解围,岳家军于庐州城下击溃伪齐与金联军,解救了庐州。绍兴五年,岳飞晋升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又授荆湖南、北两路、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受命赴洞庭湖诱降,镇压钟相、杨么的起义军,又升任荆湖南、北两路、襄阳路招讨使。通过荡平盗匪,收降起义军,岳家军已拥有十万人,兵多将广,成为南宋的威武之师。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伪齐镇汝军、虢州(治今河南宝灵)、商州(治今河南商县)、伊阳(今河南嵩县)、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南)。后伪齐军分路入侵淮西地区,岳飞奉命自襄阳东下,迎击伪齐军,一直进至陈、蔡地区。但是,岳飞很快发现自已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因为宋廷有令不得进至蔡州(治今湖南汝南),故而岳飞攻蔡州未果,不得不撤军。闻知岳家军北伐战果辉煌,势如破竹般收复襄汉六郡,宋高宗赵构在诏书中欣喜地评价岳飞:“卿学深韬略,动中事机,加兵宛、叶之间,夺险松柏之塞。仍俘甲马,登闻三捷之功,实冠万人之勇!”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赵构十分赞赏其主张,表示“中兴之事,一以委卿”。然而,岳飞领命正欲筹划举兵之时,赵构和秦桧却意沉议和,阻止岳飞北伐,并对岳飞力主抗金的言论十分不满,岳飞“唾手燕云,复仇报国”的愿望落空。绍兴九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

次年,金廷毁约,兀术统兵分四路再次大举南侵,相继攻陷东京开封府、拱州(治今河南睢县)、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重镇,河南、陕西之地复失。岳飞奉赵构之命出兵救援。岳飞派遣张宪、姚政、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诸将分别经略一方,令梁兴召集河北各地抗金忠义军,攻取河东、河北州县,并派兵东援刘锜、西援郭浩,自已则亲统大军长驱中原。不久,岳飞所部各路将领相继告捷。宋军大举北伐,主力屯聚于颖昌府(今河南许昌),诸将所部分路出击,岳飞亲自率领一支轻骑,驻扎于郾城(今属河南)。数万岳家军屡败金军,又先后从金军手中夺回淮阳府(今河南淮阳)、郑州(今属河南)、西京河南府等河南大片失地。极度恐慌的金兀术决定孤注一掷,合兵与最难对付的岳家军决一死战。金军侦察得知岳家军分路进击,兵力分散,岳飞仅带少量轻骑驻扎郾城,金兀术便亲统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歼灭之。金兀术在与一部分金国将领合兵后,进击郾城。七月初八,两军对垒,岳飞令其子岳云率八百轻骑直冲敌阵,并告诫:“不胜,先斩汝!”岳云率部反复冲杀,鏖战数十回合,金军死尸遍野。金兀术令其精锐铁骑兵“铁浮图”正面进攻,“拐子马”两翼侧击,岳飞遣背嵬军与游奕军骑兵迎战,又派步兵手持麻扎刀、大斧等兵器,冲入金骑兵阵中,上砍敌兵,下砍马足。金军战马纷纷倒地,岳飞指挥余部掩杀坠马金兵,金军惨败。金兀术急令金军增援,岳家军与金军从下午一直激战至天黑。在两军厮杀的关键之时,岳飞亲率四十骑突进到阵前。都训练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用马鞭抽了一下霍坚的手,说:“非尔所知!”接着,岳飞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岳家军将士看到统帅亲自出马,顿时精神大振,更加勇猛拼杀,金军大败。

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之五里店再败金兵,杀死金将阿李朵孛堇。金兀术集兵十二万屯于临颍(今属河南)。十三日,杨再兴以三百骑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杀死金兵两千多人以及万夫长(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长(猛安孛堇)、百夫长(谋克孛堇)、五十夫长(蒲辇孛堇)等百余将领。宋军也全部壮烈牺性,杨再兴所中箭镞有两升之多。杨再兴殉国后,“宪继至,破其溃兵八千,兀术夜遁。宪将徐庆、李山复捷于临颍东北,破其众六千,获马百匹,追奔十五里,中原大震”。张宪所部逐金兵出临颍县界。岳飞预料金兀术攻郾城失败,必转攻颖昌府,便令岳云率军火速增援颖昌守将王贵。岳家军勇猛杀敌,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再次大破金军主力,金兀术率残部逃遁。颍昌之战,战果辉煌:岳家军将士当阵杀死金军统军使、夏姓金吾卫上将军(兀术的女婿),金军副统军粘汗孛堇身受重伤,抬回开封府后死去;斩杀金军千夫长5人、金兵五千多人,擒获金兵大小首领78人,俘获金兵两千多人,缴获战马三千多匹,缴获的金、鼓、旗、枪、器甲等器物更是多得不计其数。郾城和颖昌之战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一次决战,岳家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郾城斩贼将阿李朵孛蓳大获胜捷赐诏奖谕仍降关子钱犒赏战士》诏曰:“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这是南宋朝廷对郾城之战的极高评价。在各地义军和百姓纷纷归附、宋各路大军士气高昂并进北伐、金军残部狼狈不堪溃逃的有利时机,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回全部失地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以战促和,把郾城大捷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岳飞统兵北伐,屡挫金军精锐主力,令金军士气低落,神情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岳飞见抗金形势一片大好,上奏朝廷提出要诸路兵马火速并进,继续北伐,并激励部下:“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然而,赵构和秦桧只图保住半壁江山,只把抗金胜利作为与金廷议和的筹码,根本不想扩大战果,故诏令岳飞“措置班师”。此时,岳家军一支部队已兵进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诏令难违。岳飞难掩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只得挥泪奉诏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南宋初年,在剽悍凶残的金军的沉重打击下,南宋山河破碎,宗室飘摇,恐金情绪弥漫,投降主义、逃跑主义盛行,亡国灭种之日屈指可数。在民族存亡之际,岳飞不悲观,不放弃,不畏缩,以铁肩担道义的伟岸身姿,淋漓尽致地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岳家军主动攻击不可一世的金军及其走狗伪齐军队,屡屡获胜,如郾城大捷、颖昌大捷,使金军精锐骑兵主力损失惨重,实现了攻守转换,为南宋军队大举北伐,直捣黄龙府,雪洗靖康耻,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南宋初年,具备光复故地的决心和能力的宋军统帅,惟有岳飞一人。岳飞带兵初期,只辖少量将兵,金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宋军或一触即溃,或弃城而逃,或龟缩避战,或改旗易帜,惟独岳飞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寻机歼敌,并连连获胜,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抗金军民的士气。在征战中,岳家军不断壮大,至将兵十万,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善于攻坚,岳飞在其他南宋军队滞后、自身兵力不足的不利情况下,敢于正面进攻金军精锐主力,与敌人血战,屡破铁骑,斩杀大量金军,令金将兵胆寒。张其凡教授评价岳飞的军事才能:“指挥大兵团,发动进攻战,战强敌而胜之,威震敌胆,环顾两宋三百年间,唯岳飞一人而已。他的战略战术,他的军事思想,是两宋军事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珍贵宝藏。”针对南宋军队的现状和宋金战争的态势,岳飞深谋远虑,在率部抗击金军的同时,令梁兴、董荣两军深入河北敌后聚集忠义军,并寻机策反伪齐军,团结起义军,发展抗金武装力量,使之与岳家军互相呼应或配合,夹攻金军,其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在南宋初年诸将中无人可比。梁兴、董荣赴河北后,抗金义军和老百姓纷纷归附,有力地打击了敌后金军,促进了岳飞顺利北伐。岳飞也是文臣武将的楷模,《武穆谥议》云:“呜乎!为将而顾望畏避,保安富贵,养寇以自丰者多矣。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已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如果没有投降派的掣肘和压制,让岳飞号令三军,统兵继续北伐,南宋岂会偏居一隅,仰人鼻息,向金人卑躬屈膝,称臣纳贡?即使南宋仅据“半壁江山”,那也是岳飞率部浴血拼杀的结果,如果没有岳飞抗击金军的胜利成果,金人恐怕都不肯在宋廷投降派呈上的丧权辱国的宋金和议上签字,果真如此,别说赵构占据“半壁江山”,就连藏身蜗居也是一种奢望。岳飞,列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实至名归。

韩世忠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核心利益,具有坚定的抗金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敌,率部英勇奋战,赢得了“武功第一”的称誉。史家皆认可韩世忠为南宋中兴之将。

韩世忠,出身贫寒,勇力过人,胸怀韬略,能征善战,且信守忠义,为官正派,在抗击西夏、金的战争和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脱脱《宋史》:“古人有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宋靖康、建炎之际,天下安危之机也,勇略忠义如韩世忠而为将,是天以资宋之兴复也。方兀术渡江,惟世忠与之对阵,以闲暇示之。及刘豫废,中原人心动摇,世忠请乘时进兵,此机何可失也?高宗惟奸桧之言是听,使世忠不得尽展其才,和议成而宋事去矣。暮年退居行都,口不言兵,部曲旧将,不与相见,盖惩岳飞之事也。昔汉文帝思颇、牧于前代,宋有世忠而不善用,惜哉!”充分肯定了韩世忠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的柱石作用和复兴宋室的功绩;对韩世忠面对强敌,处变不惊,敢于亮剑的英雄气概和善谋大势、把握时机的能力,极为赞赏;对韩世忠受投降派掣肘、压制,不得尽其才,深感痛惜。

韩世忠十七岁入伍,所在的部队驻在西北地区,经常与西夏军队发生冲突。 有一次,西夏人凭借牢固的城防工事死守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宋军久攻不下。韩世忠奋勇当先攀上城楼,杀死敌将,掷其首级于城下,宋军受到鼓舞,一涌而上,攻下银州。不久,西夏王的监军驸马亲率夏军向宋军反击,宋军有畏怯之状。韩世忠问清监军驸马的身份和作用,然后率几名敢死士卒,冲入敌阵,这突如其来的冲击让敌人惊慌失措,韩世忠趁机直奔元帅帐,还没等西夏兵明白过来,西夏监军驸马已被他斩杀。西夏兵大乱,争相奔逃。战后韩世忠升为武副尉。

1121年,宋廷派出的部队与金兵战于燕山南。几路兵马均被金兵打败。韩世忠率五十余骑巡逻于滹沱河一带,与二千多金国骑兵遭遇。 韩世忠沉着冷静,机智果敢,以虚掩实,以巧制胜,使金军丢下百余具尸体后,纷纷溃逃。

1126年月,正在滹沱河一带担任防守任务的韩世忠被数万金兵追逼退入赵州城内。敌兵围城数重。城中兵少粮乏,军心不稳,有人主张弃城而遁。韩世忠传令,有敢言弃城者斩。当夜韩世忠选精壮士卒三百人,悄悄出城,偷偷摸进金兵围城主帅营帐,杀死主帅,后偷袭金兵驻地,挑起金兵内误,致金兵自相残杀。一夜大战,金兵死伤过半。当得知主将被杀,看到自已人尸体枕藉,喋血营地,白雪被血染成殷红色,金兵无心再战,一哄而散。

宋建炎三年(1129年),叛将苗傅、刘正彦逼高宗退位,韩世忠从海路赶到常熟与张俊等相约,又往秀州(今浙江嘉兴)修理战具,斩叛将使者,进军临平(今浙江余杭东北),舍身力战,击退叛军两千;又沿浙江扬州、信州进兵擒获叛将,斩杀其主。平定苗、刘叛乱,韩世忠功劳最大,遂被封为武胜军节度使、御营左军都统制。

是年,金兵分四路南侵,迅速突破长江天堑,攻克建康等重要城镇,进逼临安,赵构被迫“航海避兵”。宋建炎四年(1130),金军“搜山检海”后北撤至常州(今属江苏)。当时韩世忠已从镇江退守于江阴、华亭、秀洲一带,听到金兵撤退的消息,韩世忠立即带领所部八千余人,募集海船百余艘,重返镇江驻守,封锁通道,以阻断金军退路。三月十五日,宋金各派精锐水师战于长江之上,宋军奋勇杀敌,不谙水战的金军难以招架,只得败退而未能渡江北去。兀术不敢再战,率十万兵马退入黄天荡,企图从此渡江北逃。黄天荡是江中的一系死水港,早已废置不用,只有进去的路,没有出去的路。韩世忠见金兵误入岐途,就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待金兵进去之后,立即率兵封锁住入口。金军被困于黄天荡内,进退无门,攻守皆难,形势岌岌可危。金兀术极为恐惧,但心生侥幸,派人向韩世忠求和,愿意把抢掠的财物全部送还,向韩世忠献宝马,以换条退路,韩世忠一概拒绝。金兀术只好以重金悬赏求计,他没有枉费心机,从一个熟悉黄天荡的汉奸那里买来了良策。黄天荡内有一条老鹳河,直通建康秦淮河,因年久不用而淤塞,派人挖通即可从水路逃出。兀术派人,一夜之间挖通此河,企图从水道入建康。韩世忠令船分两路,在敌船后面发起进攻,宋军将铁链穿以大铁钩,钩拽敌船,致敌船纷纷倾覆,金兵溺水而亡,金军北渡受阻,只得返回南岸。又有一个汉奸向金兵献舟中载土之法,建议小舟专俟无风时出击,集中火箭射击停驶的宋军船帆(因为宋军船队在无风时停航),以烧毁宋军战船,逃出黄天荡。金兀术大喜,依计而行,果然奏效,宋军船只被烧毁许多,金兵乘机冲出黄天荡,向北逃过长江,撤回黄河以北地区。韩世忠仅用八千军队,困敌十万兵马于黄天荡四十八天,歼敌万余,真乃军事奇迹。

1134年秋,金与伪齐联兵七十多万进犯淮南,南宋派使臣出使金朝求和,韩世忠率军从镇江赶往江北大仪(今扬州西北)迎敌,命令士兵伐木筑栅,自断退路,激励士气。指挥士兵布设五个营阵,在二十余处地方埋伏,约定闻鼓声出击。金国骑兵奔袭扬州,行至距大仪五里的长江口,鼓声砰然大作,伏兵杀声四起,韩家军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腿,金军纷纷落马陷入泥塘,韩世忠亲率精骑从四面八方袭来,金军别将挞勃也等二百余人被活捉,与此同时,在高邮、亚口等地的部将也频传捷报。韩世忠又追杀金军抵淮河岸,金军溃散,夺路而逃,争挤落水淹死无数。从此,韩世忠得“武功第一”称号。

1136年,高宗授韩世忠武宁和安化军节度使、京东和淮东路抚处置使,司府设楚州(今江苏淮安),韩世忠常身披草衣与军士一起劳动,编练军队三万,扼守淮河,又联络山东义军,力图恢复两河地区。次年,韩世忠请求全军北伐,恢复中原,但秦桧令其退驻镇江。韩世忠上奏十余次,反对议和,要求护卫江淮,愿率先迎敌,以死报国。朝廷不准其行。

1139年,秦桧代高宗跪拜金使,称臣议和。次年,金朝内乱,毁约南侵,韩世忠领兵围攻淮阳。大败金援军于沟口镇,被封英国公。转年,又奉命救援壕州(今安徽钟离),在闻贤驿指挥骑兵暗夜攻金军,赶到濠州城已被攻破,遂与金军于淮河边大战,后因归路被金军放树堵塞,回师。金军渡河北去,不敢再犯。

宋廷向金朝求和,秦桧收回了韩世忠、岳飞的兵权,拆散韩家军,但韩世忠与岳飞仍坚决反对议和。秦桧又使人诬陷韩世忠图谋重掌兵权,岳飞将此事秉公急报韩世忠。韩世忠也是满朝文武中唯一敢对岳飞冤狱面责秦桧的人,岳飞蒙冤,满朝文武慑于秦桧淫威,噤若寒蝉,生怕祸及自身,只有韩世忠挺身而出,质问秦桧:有何证据证明岳飞谋反?秦桧以“莫须有”答之,韩世忠愤愤不平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人替他担心,劝他明哲保身,不要与秦桧作对,他回答说:“畏祸苟同,他日有何面目见于地下。”韩世忠更遭秦桧忌恨,再唆使亲信弹劾,韩世忠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他既被解除了兵权,又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愤然辞官。韩世忠一生清廉,仗义疏财,历年所得赏赐悉与部下,田产皆分给他封邑的百姓。及至晚年仍念念不忘北伐中原、收复失地。1151年,韩世忠在忧愤中病逝,葬于江苏吴县灵岩山西南麓。

韩世忠有着坚定的抗金意志和必胜信念,虽领兵不多,但善于用兵,每遇紧要关头,又不惧生死,率极少数精兵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实施斩首行动,数次击败强大的对手,尤其是黄天荡一战,以掣长鲸于碧海的阔大气魄,困十万敌兵四十八天,打得金军晕头转向,仓惶北逃,虽其抗金的功绩和影响不及岳飞,但其韬略和神勇与岳飞难分轩轾,堪称南宋中兴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