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急、集、继”为攻坚主线谱写热电厂改造华章
——热电厂延寿改造工程纪实
热电厂作为鹤岗矿业公司自备电厂,肩负着公司年均供电近4亿度和供热980万平方米的艰巨任务,平均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现金流1.8亿元。但由于电厂建厂建厂较早,多年来始终未进行较大的设备改造投入,电气一二次设备大多为建厂时的设备,设备和装置十分落后;两台50MW机组为哈汽生产的抽凝汽式汽轮机,由于设计年代较早,自动化水平极低,无法实现自动调节和启动,给企业安全生产、经济运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机组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本次延寿改造最难攻克的问题在于此项改造工程是在电厂原有机组设备的机组上进行机组延寿改造,比重新建设难度直线提升,负责改造工程的厂家仅派遣几名技术人员,使得改造工作的推进面临着艰巨挑战。为此,热电厂党委、厂部立足电厂实际,积极组织筹划,克服了工期短、任务重、人员紧缺、系统差异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连续奋战160天,高质量按期完成了改造工作的这场“攻坚战”。
那么,面对设备改造难度大、技术人员紧缺、工期紧张等诸多难题,热电厂究竟是如何按期高效的完成改造任务?经过对热电厂延寿改造工作深入调研,我们通过三个字,来为大家介绍热电厂本次改造工程的全貌。
一、急,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一)设备老化严重、故障率抬头。多年来,热电厂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消灭“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的不安全漏洞、“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保证,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但建厂至今已有3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机组设备逐渐开始频繁出现老化、漏泄等各类问题,目前除7#炉为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外,其余六台锅炉、四台机组的控制系统均采用分立仪表控制,已属于几十年前的技术,大多为手动控制,生产自动化程度很低、运行人员劳动强度较大、用工多,安全保障低。多数运行设备已淘汰,备品配件已经无法在市场购买,给日常生产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行业内早已被淘汰。电气一、二次设备只有涉网的二次设备应国网公司的要求进行过部分更新改造,设备和装置十分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省电力公司的要求。断路器的操作仍然采用传统的万能转换操作把手操作;隔离开关均为人力操作机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还有半数以上使用传统的电磁型或整流型、集成电路保护装置,存在可靠性低、故障率高、维护量大、维护成本高,容易出现误操作等问题,不利于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职工人数不足,生产压力增大。运行生产环境属于高温、噪音、特殊繁重体力劳动,大部分一线生产工人属于特殊工种的范围,55周岁就将达到退休年限。截至2023年5月初,我厂在岗职工 488人, 45-50周岁74人,占职工总数15.16%;51周岁以上189人,占职工总数38.73%。10年内退休人员占总人数的53.59%。大量老职工的持续退休及突发性疾病的非自然减员,使得电厂所面临的安全生产压力不断增大,十年内职工人数即将断崖式下跌。目前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已开始带班上岗,形势已经极为严峻,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二、集,合智合力攻坚克难
为了解决近年来机组设备老化、运行岗位人数不足所带来的压力,热电厂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商议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良策。组织生产技术部和全厂技术人员立即召开“机组延寿改造”专题研讨会,对项目组织、分工、计划、目标做了详细部署,抽调各部门精干力量组成专业小组,成立“延寿改造”工程办公室,集全厂之力正式启动造工程。一是导向发力,全面加强统筹协调。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生产系统领导坚持每周一召开改造推进会议,沟通协调改造中的重点难点,汇总工程进度情况,明确时间节点,部署重要工作,协调物资供应。生产技术部通过科学和细致的讨论,面对即将开始的改造计划,组织各车间技术人员在全厂范围内对需要改造的所属设备进行全面排查,结合电厂设备实际再次进行梳理,针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整改,对逻辑进行优化完善,从根本上消除因逻辑设计不合理引起的设备异常。在项目初期积极与中标施工单位进行密切联系,将电厂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沟通协调,根据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任务计划,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此次改造工作。二是综合发力,技术骨干担当作为。热电厂2023年技术改造,属于在原有机组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改造,设备实地位置与设备厂家提供的图纸有着很大实际差距,随设备到厂的工作人员面对电厂实地情况,也未能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面对困难,各车间主任和车间技术人员挺身而出、主动作为,带领车间生产骨干组成生产技术突击小组,针对外来施工单位不熟悉场地、人员力量不足的客观因素,车间主任和技术人员全部上阵,冲在改造的第一线。电气车间检修副主任赵树卫,为了保证工作的高效进行,他提前组织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就本次改造制定严密细致、针对性强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由于厂家对现场不够熟悉,难以提供贴合实际的技术支撑,他亲自设计二次接线图纸和施工方案,为工程合理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党建发力,青年党员率先垂范。以高原、徐祥博、史成娇、葛圣雪为代表的年轻党员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每天一大早,他们最先抵达现场,在工作分配及安全技术交底之后,就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基本一直扎根在生产现场。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常会用乐观开朗的精神面貌来鼓舞身边的同事;但涉及专业技术问题,他立马又是一丝不苟的踏实面孔,面对改造项目繁巨、施工单位力量薄弱,加之对现场实际情况缺乏全面了解的难题,他们苦干实干,以极强的开拓精神,放弃节假日一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改造一线,他们就是这场攻坚战的一名先锋!
三、继,好学不倦挑灯夜战
在项目改造的日子里,电厂全体职工面对客观的严峻形势,放弃周末和节假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参与到改造工作中来,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来弥补人员的不足。在改造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批的优秀的干部职工。
——他们想在先、学在前。以锅炉车间运行副主任郭延富、汽机车间运行副主任董立国为代表的生产车间运行副主任们。他们在工作上细致入微,对专业问题热情耐心、孜孜不倦,常常和各种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死磕到底。面对全新的集控设备和全新的运行模式,他们没有坐吃山空、不思进取,在设备改造初期,积极与厂家沟通,刻苦钻研设备运行流程与系统操作流程,他们说:“困难来了,躲是解决不了的,作为车间运行分管领导,我们一定要好好预想改造后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沟通、协调,把安全措施做到前面,这样才能确保在设备故障时最快的完成处理,保障机组顺利运行”。在自身努力学习的同时,还组织厂家技术人员和车间技术骨干,以理论传授、现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车间生产职工详细讲述了新机组新设备生产运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开展实地操作演练,让每位参培人员熟悉此项工作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以往经验中总结提炼的一些实例详细,讲解了测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怎样解决。实操加上培训让效果更加明显,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工作中的他们以自身的“亮剑”精神,为电厂冬季的运行高峰提供了坚实保障,他们就是这场攻坚战的一面旗帜!
——他们钉钉子、讲奉献。以电气车间李嘉涛、热工车间关开宇为为代表的技术骨干,在改造期间,加班延点、任劳任怨。可是正专注于关键过程的检修人员,为了使正在干的工作告一段落,甚至为了检查一个端子,测量一个数据、配好一个控制盘,关开宇总是说“干完了再休息,一休息思路就该断了”,休息时间一推再推,不知不觉已经凌晨。实验班班长李嘉涛,连续加班40余天,由于白天施工人员多、噪音大,为了确保接线准确,选择晚上进行校线工作,直到深夜。在电气车间电缆铺设工作中,由于电缆沟空间狭小,多处电缆沟塌陷,现场工作人员只能匍匐前进,沟内满是杂物、淤泥,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在场干部职工没有一个人讲条件、讲怨言,在一人宽的地沟内进行线路的整理铺设,换个姿势干活都成为了一种奢望,有时一个姿势这么一干就是半天的时间,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背,大腿已经站立的麻木,但没有一个人说苦,因为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在困难的挑战下,坚决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改造工作。他们就是改造工程中电厂职工不怕难、不服输的一个个缩影。
四、绩,奋勇向前计日程功
在9月初接到公司的机组启动任务后,热工车间代主任周传博、电气车间主任黄平和、生产技术部常务副部长刘昌君,带领技术骨干不分昼夜吃住在电厂,直接“长”在了现场,每天早6点到达工作现场,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在工程师站和实地测点间穿梭;电气车间在改造110KV油开关的同时还要确保矿区转供电的稳定,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在长达16天,320个小时的连续攻坚下,3#机、5#炉启动,比原计划提前近一个月;9月28日启动4#机、6#炉,九月份实现发电2563万度,在电厂增收的同时,为公司节约用电成本和现金流。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团结奋进、吃苦耐劳精神,似乎人出现了时空交汇的幻觉,仿佛来到了“铁人”王进喜的年代。是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所传承的不正是王进喜同志的铁人“精神”吗!汽机车间主任王朝柱说:在电厂工作以来,汽轮机转速调节从未如此平稳。改造前,采用的是机械液压式调节系统,结构复杂、自动化水平极低,多数操作需要由运行人员就地手动进行,无法精准调节汽轮机转速和负荷,上下波动较大。改造后,成功实现了机组启动、升速、带负荷与负荷调节控制方式的自动化,为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正是这一天天的“闷头干”,使得机组能够顺利启动,负责DCS工程改造项目经理感叹道,“我参与过数十个项目的建设,没有一个项目像热电厂这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投产。”项目于2023年2月13日获得批复正式立项,2023年5月4日开工建设,10月11日实现设备正式运行,全厂上下攻坚克难,大干快干,续写了新的热电速度,彰显了新的热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