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仁说,父亲,我们那边的亲人和部众,都希望来中原安家,是不是把部落的男女老少接过来一些,让年轻力壮的参加治水?

听了儿子的话,姚英没有说话,看了看姒禹。姒禹思考片刻,说,当下正是用人之际,让有莘部落的部众过来,是个不错的主意。这次一定要让外婆和两个姨姨过来,我一直没见过她们。

姒禹给姚英倒酒时,姚英看着姒禹的双手,虽然年龄不大,但已经是满手老茧,和农民无异,不由得心里一阵难过。姚英又看了看姒禹的双腿,都是长期被水浸泡的痕迹。姒禹膝盖以下,不但小腿上的皮肤惨白,而且小腿上的汗毛,也看不到多少了。

因为是仲秋时节,天气还有些闷热。所以回到伊洛驻地,姒禹和修仁都换上了大裤衩子。姚英又看了看儿子修仁,和姒禹情况差不多,不过略微轻一些。虽然在龙门山开山凿石二十天,但因为要上山下山,有时候开凿低一些的山体,免不了要站在水里。

姚英的眼圈有些发红,说,但愿以后的人们,能够记得我们的付出。那些为疏通河道,开山凿石付出生命的年轻人,希望后世铭记他们的名字。过年过节的时候,记着祭奠一下他们。

姒禹明白外公的良苦用心,说,外公,您放心就是。凡是跟随我治水的将士和部众,我都登记造册。那些负伤的,我会给他们抚恤,让他们的家庭衣食无忧。不慎献出生命的,我在嵩山上开辟了墓地。不但常年有人看守,也会给他们的家人优厚的抚恤。

姚英听了,捋着自已的胡子,不住地点头称是。姒禹又说,外公部落的人们来了,我一定会同样对待、一视同仁。我也会想方设法,尽量保证所有参与治水的将士、部众的安全。

对于再次接有莘部落的人来,姒禹征求大祭司的意见。大祭司说,这是两全其美的想法。一方面姚酋长的部众愿意来中原,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也需要人手。这些人来了,年轻夫妇多生几个孩子。这些孩子长大了,就是好劳力,甚至是能征惯战的将士。

姒禹说,外公,除了至亲和亲人们,这一次您准备接哪些人来?姚英说,跟随我来的这些人,有很多是夫妻分居。有的刚成亲,和你一样来到治水现场。有些有孩子了,抛妻舍子来到这里。

姒禹说,既然如此,这一次除了把外婆和两个姨姨接过来,应该把第一次来的部众们的妻子、子女接过来。这样一来,将士们就会安下心来,一门心思治水。西羌的故乡,慢慢就淡忘了。

候鸟每年都会迁徙,那是它们生存的需要。而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繁衍生息,会从一个不适合、不适应的地方,来到另一个条件、环境相对更好的地方,这再正常不过。

那些跟随姚英前来的部众,年龄稍大的,没有去开山凿石,而是在驻地帮忙,例如运送物资、工具,给厨房帮忙等等。

天已经黑下来了,荀长老、僖长老、祁长老带领伊水上的部众,也回到了驻地。来到姒禹的帐篷,三位长老和姒禹、姚英等人互相见礼,然后重新入座。姒禹吩咐重新摆上酒菜,又把在伊水的将领们叫来。二十多个人,在三张简易木桌入座。

随从们端来酒菜,然后给每个人倒上酒。姒禹举起酒樽,说,各位亲人,各位家人,龙门山疏通河道,开凿山体,和伊水上的山体一样,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茅津渡南面的河道,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当下我们第一需要人手,第二需要物资和工具。

荀长老说,国主,是不是需要回崇城,再派一些船只和部众过来?姒禹说,的确应该,我经过茅津渡时,仔细观察了那一段峡谷密布的河道。我估计,茅津渡南面必须开凿出三条水道,才能确保西面的河水顺利通过。这三条水道,也可以说是三个门。

三个门?在座的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姒禹是什么意思。姒禹解释道,要把茅津渡南面阻挡河水东流的山体完全凿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比较低矮的山体上开凿出三个门,还是可行的。尽管如此,开凿这三个门,也要比孟门山、龙门山费时费力。

祁长老说,这次需要多少船只和部众?姒禹说,这次荀长老回去吧,回来的时候带着两千部众,三十只大船,加上几十只小船、竹筏。这些日子,我祖父在家里,肯定打制了不少船只。

嵩山上森林密布,多种多样的树木遍布其间。再加上生长迅速的竹林,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崇国的各种船只、竹筏越造越多,但并没在黄河河道里,而是在嵩山南面、东南等地的湖泊、河流里。这样可避免被联盟发现,还能放心大胆训练士卒。

第二天吃过早饭,荀长老和几十个士兵,乘坐一只大船,准备前往崇国。修仁率领十只大船,三百部众,准备前往渭水。

在码头为荀长老和修仁送行的姒禹,先送走了舅舅修仁,然后对荀长老说,回去之后,记着到家里看看我母亲,问一问母亲有什么需要。以后我们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记着到许由、巢父两位老先生住的山上,把两位老人家带上。

两拨人马走了以后,姒禹和大祭司、祁长老、僖长老,还有将领们,率领船队前往伊水。船队到达伊水、洛水交叉口,姒禹仔细观察着洛水的流动。见洛水比以前更加畅快地流入黄河,姒禹一阵欣喜。这说明,将士们疏通洛水的付出没有白费。

虽然在龙门山二十多天,但对伊水上山体的开凿,姒禹一直牵挂在心。如果将来在伊洛兴建城池,甚至是国都,伊水上的山体必须凿通。只有这样,伊洛一带才能与一片汪洋说再见。

船队离山体越来越近了,站在甲板上的姒禹,已经望见了那座多余的山体。大祭司站在姒禹身边,说,国主,你对这里开山凿石的进度满意吗?姒禹说,比去龙门山前,又凿下去了几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