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禹的心情,处于煎熬之中。母亲的身体,女娇的情况,姒禹一点也不知道。事情越来越多,自已作为华夏大地治水的第一责任人,根本就不敢有任何懈怠,只能苦自已,苦女娇和母亲了。

酉长老去送姚英,临行前,姒禹嘱咐他一定要看看母亲和女娇的情况。还有,还要再派二十只大船,小船、竹筏若干只,将士和部众三千人。人多力量大,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各地治水进度。

为了掌握汾黄沿岸的情况,姒禹和商均、衣长老,带了五个将领,几十个士兵划着一只大船,前往汾水入黄河交汇处。

大船离开在伊洛的驻地,沿黄河往西驶去。这一段黄河河道水面宽阔,水流还算和缓。但过了茅津渡,一个偌大的山体出现在眼前。这个横亘的山体,阻挡着黄河水往东流。可喜的是,现在是丰水季节,大船在狭窄的水道里慢慢行驶着,总算过去了。

虽然过去了,但每个人都是心有余悸。如果在枯水季节,由于山体的一部分横亘在河道上,水下山体的情况又不甚明了。一旦船只搁浅,再加上水流湍急,甚至有可能船毁人亡。

姒禹回望着这座山体,对商均和衣长老说,这里的情况更凶险、更复杂。因为这里是黄河主河道,如果不能像孟门山那样,开凿出顺畅的河道,这一带河水泛滥成灾就不会解决。

商均、衣长老深以为然,点头称是。大船又往西行驶了几十里,来到了大禹渡。看着附近的人们在这里上船、下船,满脸喜悦,姒禹从心里感到安慰。继续行驶,就是黄河拐弯处的风陵渡。

再往北行驶,就是蒲津渡。过了蒲津渡,就是汾水与黄河交汇处的汾阴渡和龙门渡。龙门渡,因附近的龙门山而得名。

就是这座龙门山,还有其它南北走向的山体,让这一段二三百里的河道,犬牙交错、峡谷密布、河水南流不畅。因为河水四溢,黄河东岸,汾水两岸,竟然出现了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池塘。

这些池塘,地势低洼的,面积大的,如果能长时间保留下来,就形成了湖泊。面积不大的,随着枯水季节的到来就会消失。

站在甲板上的姒禹,望着高达千仞、横贯东北、西南走向的吕梁山,若有所思。河西地区,就是广袤的黄土高原。而河东地区,却是真正的山地云集。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脉。

河套地区,即黄河“几”字型区域往北,就是著名的阴山山脉。阴山东面是大青山,吕梁山东面是太行山。这些绵延数百里的山脉,有很多条黄河、汾水的支流,如大黑河、沁河等。

这么多高耸入云的山脉,虽然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但附近的百姓不可能总在山上居住。民以食为天,百姓要种地,要能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不劳动者从哪里得到粮食?平阳和蒲坂,就坐落在汾水谷地上。一旦发生大的洪水,这两个城池将首当其冲。

姒禹一路上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沿途的水患触目惊心,有些地方甚至惨不忍睹。凡是被水淹的地方,往往是能够耕田、种地的地方。但肆虐的洪水,把附近的百姓驱赶到了很远的地方。

从伊洛到黄河、汾水交汇处,有几百里的路程。船上的每个人,饿了就吃携带的食物,渴了就喝陶缸里的水。天已经黑下来了,大船只好在岸边抛锚。吃了晚饭休息一夜,明天继续往北。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船往北行驶了很短一段路,就到达了龙门渡北面的龙门山。这个山体的一部分,也像孟门山一样,山体的余脉,也与黄河河道有交叉。龙门山,距北面的孟门山很近。

古代的吕梁山,也称为谷积山,几乎与黄河南下的河道平行。吕梁山包括很多山脉,其中的龙门山,本来名不见经传。但由于阻挡着黄河水南流,因为姒禹准备开凿这里的山体而闻名。

龙门山的山体,甚至延伸到了黄河西岸。姒禹心里盘算着,开凿龙门山,工程量比开凿伊水上的山体,也小不了多少。再加上四渎、九河,这些都需要姒禹去谋划,带领手下人一一去治理。

如果姒禹是神,或者说有神力,或者有神相助,那开凿这些山体,几乎是在转瞬之间,或者是一夜之间。但事实不是这样,不管有多少阻挡河道的山体,也不管是黄河还是其它河流,都需要姒禹和他的将士,抡起一把把开山大斧,一点点往下砍、削。

望着吕梁山高处一片片的绿色,姒禹知道那是一片片的草地。可这里的百姓早已经逃之夭夭。如果让外公的族人,来这里放牧牛羊,会如何?在这里安顿下来,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

姒禹吩咐大船在东岸靠泊,士兵们铺上木板,姒禹和商均、衣长老来到东岸,把东岸的山体和附近的情况看了看。然后上船,让大船在黄河西岸停泊,又看了看延伸到西岸的山体。

和伊水上的山体一样,虽然阻挡河道的山体并不高,但那是实打实的石头啊,并且动辄高达百仞。汹涌澎湃的河水,就是从这些山体之间的空隙或缝隙里,钻进去、流出来,再往南奔流。

五个随从跟在姒禹左右,随从们手里拿着的,是姒禹根据治水需要制作的量绳,还有好几件木制治水测量工具。这根量绳长达五百步,每一步做了一个标记,以便测量山体高度与河岸宽度。

姒禹爬到西岸的山体上,让一个士兵拿着量绳另一端,上到了山体另一端。上下左右,量了一些需要的数据,然后下来。了解了沿岸和龙门山的情况,姒禹和商均、衣长老上船往回走。

回到在伊洛的驻地,天渐渐黑下来了。姒禹等人正要下船,就见东面来了一支船队。不用问,这一定是酉长老带来的崇国将士和部众。治水的人马越来越多了,想到这里,姒禹一阵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