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含霜身体虚弱不堪,已是走不动路。

魏迁抱着他,向狼狈不堪的太子走去,

他停在太子面前,目光如炬,直视着这个曾经肆无忌惮的男子,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

“说,你把孩子藏在哪里了?”

太子脸色苍白,额头上疯狂冒冷汗:

“我说……我说……”

太子知道自已无法逃脱,他深知眼前这个人说到做到,而且,他拥有足够的力量来执行自已的意志,如果再不说出真相,恐怕真的要遭受折磨而死。

他喘着粗气,嘴唇颤抖,艰难地开口说道:“她……她被送进皇宫了,仙师说是那娃娃有灵根。”

魏迁连忙追问:“有灵根就送进宫?把她送进宫做什么?”

太子摇摇头:“这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国师要的。”

柳含霜听闻此言,心中不禁一紧,一股寒意从脊梁骨升起,

她脸色苍白如纸,嘴唇微微颤抖着,却又要强忍内心的慌乱,紧紧抓住魏迁的手,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恐惧和无助。

魏迁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安慰道:“别怕,有我在,不会让羡儿有事的。”

他的目光坚定而决然,仿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丘羡有事,他会让整个大济皇室陪葬!

只是,他猜不透这大济的国师究竟想做什么?居然要有灵根的幼子,草海山上的灵脉估计跟此人也逃脱不了干系。

他抬头看向西边的皇宫,眼中闪烁一丝阴冷,转身对着身后的太子说道:

“我答应过你,会给你个痛快的死法......”

五更时刻,天依旧是黑的。

而大济的早朝已经开始了。

大济历代上朝时间并非固定不变,会根据季节、天气、政治需要和皇帝个人习惯进行调整。

但是基本上都在卯时左右,而大臣们更需要提前两个时辰在宫门前等候。

此刻,大济皇城的朝堂内,气氛庄重而严肃。

大济皇帝端坐在龙椅上,身穿龙袍,头戴金冠,面容威严,一双深邃的眼睛扫视着下方站立的诸位大臣。

朝堂两侧,文武百官肃立,他们的服饰色彩斑斓,象征着各自的地位与身份。

但此刻,每个人的表情都凝重而专注,仿佛预示着今日的朝议将不同寻常。

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中回荡,犹如洪钟一般,充满了浑厚与威严。

他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开口道:“诸位爱卿,今日朝议三事。\"

\"其一,关于中营县叛军之事。

他们沿西线势如破竹,正步步逼近皇城。此事如何应对,朕想听听诸位的意见。”

话音刚落,朝堂上一片寂静,群臣们都低头沉思。

片刻之后,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臣,步履稳健地走出队列,显然是朝廷中的重臣。

他躬身行礼后,语气沉稳地说:

“启禀陛下,中营县叛军之事,臣拟有上中下三策,并行应之。”

“太傅请讲。”

“下策,收粮阻击。从皇城派遣官吏将士,将贼军进军路线上所有城池主政官员,全部撤换,以稳定军心。同时,国库出资,收缴各地粮食,依托各个城池设置阻击,坚守不出,尽量将战事拖到冬季。等到冬天,这伙叛军无粮,将不攻自破。”

“中策,派兵攻坚。立即派遣精锐部队前往镇压,协同城池守军,对叛军两面夹击。同时加固皇城,以防万一。叛军之所以猖獗,乃是因民心不稳,若能速战速决,安定民心,方可稳定局势。”

“上策,分化攻心。这伙叛军不过乌合之众尔,其内绝非铁板一块,只要是有人聚集的地方,就少不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事。假如我们许诺其中一些将领以高官厚禄,分而化之,再派兵伪装成百姓混入叛军,煽风点火,火上浇油,引得叛军自相残杀,则可兵不血刃解决此事。”

这位老臣的话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共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另一位年轻些的将军,身着铠甲,面色刚毅,也上前一步,补充道:

“陛下,臣完全同意太傅大人的意见,臣请命,领兵五万,前往迎击叛军,安稳我大济河山!”

皇帝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两位大臣的建议。

“叛军一事已有定夺。”

“其余两件事进展如何了?为国师寻找有灵根的幼童是否已经将人数找齐?还有那草海山矿脉收尾之事呢?”

丞相闻言,缓缓迈步而出。

他须发皆白,但眼神却炯炯有神,只见他恭敬地向皇帝施了一礼,然后有条不紊地回答道:

“陛下,关于寻找有灵根的幼童一事,臣月前已经下达命令给各地官员,要求他们务必细心甄别、精心挑选,切不可轻率行事,只是,许是运气差了些,迟迟没有找到。

丞相微微一笑,继续禀报:“不过陛下放心,臣前些日子已经派遣专人前往邻国,买回了一批具有灵根的幼童。截止昨夜,刚好凑齐十名孩童,已送至国师府邸。”

皇帝微微颔首,表示满意,并强调道:“不错,有丞相分忧,朕宽心许多。切记,国师的事,最为重要,不可马虎!”

丞相躬身高喊:“托陛下洪福~”

接着,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地说:“另外,关于矿脉暂停之事,目前矿脉已经停工,

只是……仍然有大量矿民聚集在附近,不愿离去,如何处置这些人,还请陛下您来定夺。”

皇帝皱起眉头,不假思索道:“派兵将他们赶走便是了。”

丞相犹豫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陛下,这样做可能会引起民怨沸腾。这些流民大多都是因为被当初抓来矿脉,而失去原先的生计,眼下被迫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如果我们直接驱赶他们,恐怕会引发比中营县更大的问题。”

这皇帝沉默片刻,忽得眼神中闪过一丝光:

“把这些矿工送去前线抵御叛军,如何?”

这皇帝一脸一副颇为得意的样子。

太傅眉头一皱,觉得皇帝这主意实在荒唐,还未站出去,那丞相已是跪拜在地,高呼万岁:

“陛下这真乃是千古难得的高明之君啊!

此计即能不费力气阻击叛军,又能安置矿民,解决了这些人的温饱,真乃一石二鸟,借力打力的妙计!”

“陛下妙计!”

“陛下妙计!”

众大臣立刻跟着丞相拍起了皇帝的马屁。

太傅无奈地摇摇头,却自知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