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攸这边顺利的和皇帝接上线,事业线进行的如火如荼,虽说由于人手的限制和战事的阻拦,很多事情到底只能放缓了步调,但是贾攸提供的东西到底给康熙解决了燃眉之急。

三藩这一战为何打的如此艰难,康熙不是没有反省过原因,但是此时战争已经开始想从根基上去处理就难了。

三藩叛乱的主力军是吴三桂的军队,这支军队的骨干都是当年的辽军,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着超强的作战实力,想想当初他们的累累战绩就知道这硬骨头有多难啃。

康熙派出去平叛的军队是清朝的八旗军,可是令他大感意外的是八旗军自入关之后便迅速腐败,到他手中的时候就已经不堪一击。

这也是康熙为何在叛乱之初迫不得已调走京师防务的亲兵,实在是最初派去的八旗兵惨败,如果不赶紧抽调能镇压的军队只怕那叛军速度快点能一路势如破竹打穿了。

京城的空虚导致了一场让康熙坐立难安的京城之乱,为保京城只好又将亲兵调了回来。

只适合被康熙抓壮丁去作为平叛主力军的只能是绿营汉军。

清朝重视血统,以满人为尊,虽现在康熙主力满汉一家,实际上处处的不平等依旧存在,汉军就是因为朝廷的顾忌一直被打压。

不仅装备奇差,训练也根本跟不上一线作战的要求,即使在康熙需要他们作为主力军时,这一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善。

两边差距如此之大,战争自然也就胶着但是难舍难分,打仗的时间也就越拖越长,投入的时间金钱自然也就越来越多,如此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除了军队上的差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实在的穷的叮当响,否则康熙一个皇帝哪里会看到户部尚书哭穷就开始头疼的地步,还不是国库确实没钱么?

自清朝建立,为了笼络三藩就对他们大施钱财,以至于落到天下赋税之半耗于三藩的地步。

康熙执意撤藩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想把这一个巨大的吞金兽彻底甩了的缘故,有这么多钱他干什么不好?

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在朝廷这么多年孜孜不倦的供养下,库房可比空空如也的国库丰厚多了,除了朝廷的供养他们甚至胆大的截留了封地所有的赋税,还有每年都能领的大笔拨款。

可以说如今吴三桂的军队攻打所花费的钱去全靠朝廷一力支持,有着强有力的金钱支撑吴三桂起兵起的格外的自信,而朝廷这边真的就是咬着牙节衣缩食在打仗了。

吴三桂的起兵也并非师出无名,为了名正言顺的起兵吴三桂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号,为此甚至颇费了一番心思将自已当年支持清朝入关灭明都给硬生生“洗白”了去。

借着这光明正大的旗号,吴三桂很顺利的吸引了民间那些反清势力的支持,在很大的程度上给百姓造成了意识混淆,暂时的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

清朝是满族的政权对中原的汉人来说本就是外来人,最初建立的时候为了服众制造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屠杀,完全的以血腥暴力的手段镇压出的政权。

后来朝廷稳固之后,因为这些前尘朝廷在政策的发行上便束手束脚,不敢也不愿意发动汉族士绅,甚至在启用汉人官员上也格外的吝啬。

这样的局面也导致了吴三桂等三藩在发兵之后得以迅速攻城掠地,让朝廷的平叛进程被大大拖延。

八旗军的腐败不是一时半会能处理的,如今既然汉军是主力,康熙帝在得到了贾攸进献的能够大笔敛财的法子后便火速派人和贾攸合作,迅速将摊子铺开。

只要有了进项便能给他缓解一二经济上的压力。

除此以外贾攸秉持着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想法,将自已这几年好不容易积攒出的身家送到了康熙手中,别小看贾攸这几年的积攒,足足五十万两白银。

在将这些银票装进匣子里的时候贾攸手都在抖,这可都是她这几年勤勤恳恳赚来的血汗钱!

如果不交给康熙贾攸原本是打算组建船队尝试海上商队的,趁着如今还没多少舶来品赶紧捞上几笔,这会子都送了出去只怕船队的事情得缓上几年了。

好在如今的海禁政策针对的并非贸易,最初贾攸也曾以为海禁是禁止一切海上活动,为了看能不能在这上面插一手贾攸详细的去了解了海禁的政策。

朝廷的海禁主要是为了消灭沿海的那些反叛势力(比如郑成功的抗清力量)、打击海盗以及走私,维持沿海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稳定。

朝廷将朝贡和贸易是分开看待的,分别有不同的规定,海关的运行也与贾攸曾经以为的天差地别,研究之后贾攸那蠢蠢欲动的组建海上商队的心思就没停下来过。

毕竟海上贸易那可是暴利啊!

谁还没有做过富可敌国的梦呢?

康熙在收到贾攸送进来的匣子的时候还有些诧异,没想到贾攸会命人送东西给他,就是不知贾攸会送给他什么?虽然贾攸年纪尚小,比他的如今尚存的长子也才大了两岁。

在康熙如今看来贾攸便是做他女儿都是当的的,就是这么一个小丫头脑子里却满是奇思妙想,鬼主意一个接一个,有了她的那些个奇奇怪怪的想法倒是也给了他不少的灵感。

照例的检查无误后康熙便打开了贾攸送来的匣子,入眼的便是厚厚的一叠银票,康熙取出来略略一数,竟有五十万之数,康熙蓦地一笑:“李德全,瞧瞧,锦安还真是给朕送了一份大礼啊!”

李德全看到了康熙手中的那一沓银票心里也是一惊,不过到底是大太监很快便开口向皇帝道喜:“锦安格格这是担忧皇上,知晓皇上如今正为国库发愁。”

康熙满意的将手中的银票整理好再次放回了匣子:“你看看那帮子朝臣,朕不过是给了锦安一个固山格格也能吵翻了天,真有意见倒是也给朕献上高产粮种或者给朕送银票啊!”

这话李德全却是不好接话,毕竟是朝里的重臣,万岁爷发牢骚归发牢骚,他到底是伺候的奴才,还是要注意些分寸。

“去,传户部尚书觐见。”

“嗻。”

康熙将匣子放到一边,继续批阅折子,心里却在思索这次该给贾攸些什么,总不能白拿了小姑娘的银钱,只是这一时之间他也没有很好的主意。

到底是个十岁不到的小丫头,不过他瞧着这丫头手里不是没工夫的,不如就赐一把好弓?等下次木兰秋狩也把小丫头带上,好叫她也见见草原的风光。

不管贾攸想不想出门,康熙却是打定主意来日要带着她一同上路,要知道能得皇帝金口玉言伴驾那可是天大的荣耀。

康熙一面埋头在折子上批阅,一面开口吩咐道:“李德全,从朕私库里将朕从前学弓箭使的那把弓给锦安送去。”

待李德全正要出去,康熙突然又补了一句:“告诉锦安好生练习骑射,来日朕带她去草原上打猎玩。”

“嗻。”

李德全一面恭敬的回话,一面心里将贾攸的地位又往上提了提,这把弓是先帝爷在万岁爷开始学骑射的时候赐下来的,万岁爷可宝贝的不行,从换了弓便一直命人好生保养着藏在库里。

如今倒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就赐给了锦安格格。

李德全抱着装着弓的盒子出宫的时候,户部尚书正脚步匆匆的赶往御书房,一面走还一面拿帕子擦着额头上的汗水,这一路都是小跑着过来的,也是难为,毕竟这么大岁数了。

户部尚书站到了御书房外等候着通报,努力整理着仪容,务必不能御前失仪,心里也在嘀咕着万岁爷这会儿召见他也不知所为何事。

总不能又是要钱吧?

户部尚书心里想着若是万岁爷要钱他这会打死也不能同意,这国库都快见底了,军费是急需可是这也不能丝毫不为旁的事情留余地吧?

很快御书房的大门便再次打开,宣他觐见了!

户部尚书一面心底打鼓,一面一丝不苟的甩袖跪地行礼:“臣陈廷敬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里能查到的资料只有这一位,就当是他吧,陈廷敬生卒年1639-1712,顺治十五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在康熙朝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经筵讲官、《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

康熙一打眼就知道他这位户部尚书在想什么:“爱卿,今日朕召你来可是有好事。”

陈廷敬心里直嘀咕:这阵子找他除了要钱就是要钱,能有什么好事?莫不是还能给他送钱不成?

康熙将手中的匣子让小太监送到了陈廷敬手中:“爱卿,打开瞧瞧?”

陈廷敬双手接过匣子,打开之后当时都想不顾形象的揉揉自已的眼睛,感情这次万岁爷真是送钱来了?

“万岁爷,这,这么一大笔直接入国库?”

康熙微微颔首:“这是自然,锦安格格心系国事,自愿捐献五十万两白银,爱卿,如何?”、

陈廷敬当即跪地:“锦安格格心系国事为万岁爷分忧,自是当得万岁爷的封赏!”

陈廷敬对着他素未谋面的贾攸就是好一通天花乱坠的夸赞,夸的康熙心满意足,朕就说朕的眼光怎么可能会出错!

陈廷敬得了这一大笔白银,国库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不少,要知道这会子是康熙初年,可不是康熙中后期国库富裕的都可以外借,皇子的安家费更是大手笔的一人二十万两。

如今的国库正值常年用兵的时候,那真的恨不得一两银子掰两半使!(我瞎编的!!!没什么历史依据!!!)

贾攸在庄子上收到李德全送来的弓的时候也有的没反应过来,怎么个事?她送钱还给自已送的加起课业来了?这下骑射功夫是真得下狠心去练了。

万岁爷都发了话要带她去木兰秋弥,那她总不能到时候去了草原上转着圈丢人吧?尤其她拿的还是皇上当年用过的弓,那就更丢人了好吗?

如今京城里的风气还不像后来,满人家的姑奶奶一个个英姿飒爽,骑马射箭那也是样样都能,倒是八旗的那些个子弟倒是已经一副纨绔做派。

每日不是提溜着鸟笼子在街上浪荡,就是在酒楼花街寻欢作乐,更有甚者在赌坊里厮混的不知天地何物,从南洋传来的福寿膏如今还只是在广州周边盛行。

还未传进京城,不过贾攸早已命人对经营福寿膏的人家开始彻查,等证据确凿定要将这一物从九州大地彻底的销声匿迹!

她虽不曾亲眼见证那百年屈辱,可是这是她从九年义务到高中大学都必学的厚厚的几大本近代史里最让她难受的篇章,是后世无数的见不得光的英雄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也要阻止它们进入国门的存在。

如今她既然已经占据了先机,如何能对这样一个害人害国的东西不做任何动作?

即便是要赌上她如今挣来的一切也要将福寿膏彻底的清除出去,但是贾攸明白这不是一日之功,尤其这东西能送进来背后之人定是有外国传教士在背后捣鬼。

当然还有丰厚的利润在背后,否则哪里会这么快就传出名声?看看这个名字:福寿膏!沾了福寿二字就知能吸引多少人!

贾攸原本打算组建船队的人手如今全部都投进了清查福寿膏的事情当中而她自已则一边在努力经营研究一边提升着骑射的功夫。

骑射功夫可不是容易练的,尤其这类传统弓箭,这瞄准和射箭的力道讲究极多,固定靶能射的好不代表移动靶就一样可以。

贾攸练骑射为的还是秋狩,她还得练习如何打猎,好在她的庄子就在山林附近,虽然没什么大型猎物,也能有些小型猎物给她练手。

从最初的兔子都猎不到,到如今箭不走空贾攸付出了多少汗水只有她自已知道。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木兰秋狩在蒙古,蒙古人打小就长在草原上,打猎是人家的看家本事,要想不丢脸贾攸至少还得再磨炼一阵子。

为了不辜负自已辛辛苦苦猎来的兔子,贾攸已经成功在庄子里建起了兔子养殖场,这玩意儿忒能生,也还算好养,若是能发展一下也不失为一个好经营。

兔子肉的做法可不要太多!

PS:

亲友的文被关了小黑屋,她写的两本盗笔说是两本内容相似涉嫌抄袭,但是明明两本完全是不同类型,不是很理解为啥被关,亲友吐槽了一晚上有些心灰意冷,蠢作者也是很无奈,只能让她等申诉结果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