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紧不慢的走到了康熙二十五年。

即使这一次康熙没有让他的表妹佟佳氏生下早夭的皇八女,佟佳氏的生命还是提前走到了终点,在康熙二十三年就撒手人寰,年仅二十六岁。

在这么多年一碗接一碗的坐胎药还有各色补药,以及佟家送进来的各色的生子秘方下,佟佳氏的身子早已千疮百孔,上辈子生育皇八女不过是雪上加霜。

近亲的结合加上母体的孱弱都是皇八女生下来就养不活的原因之一,即便保住了也很难保证这个孩子不会有什么别的遗传疾病。

康熙在了解到近亲结合的危害之后就想到了他和佟佳氏的孩子,心里说到底还是庆幸过这个孩子不曾留下,若是真的留下来了,万一,只怕更难让人接受。

同时这几年里九龙夺嫡的全部选手全部降生,康熙也终于摆脱了将人召来乾清宫伪造侍寝的“噩梦”,再继续下去他都担心自已原本的功能在心理阴影下彻底“不行”了。

【这里对九龙后面几个生下来的时间做了修改:

蝴蝶掉了二十二年佟佳氏生的皇八女、郭贵人生的胤䄔(ju)、二十四年小钮祜禄氏生的皇十一女、二十五年德妃生的皇十二女

二十二年生的老九、老十、温宪不变

将本是二十四年生的纯悫(que)、十一胤禌改为二十三年,二十五年生的十二、十三改为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生的温恪改为二十三年,二十七年生的十四改为二十四年,二十八年生的悫靖和三十年生的敦恪改为二十四年】

佟佳皇贵妃在弥留之际康熙最后还是给了她再一次选择,虽然这一次康熙本就没打算再当一次鳏夫,或许是这一次并未生育,佟佳氏选择了胤禛。

于是在佟佳氏回光返照之际收到了给胤禛改玉碟的圣旨,同时还有给她降位的圣旨。

收到这封圣旨之后后宫里的反应同样也各不相同,和德嫔向来不对付的宜嫔笑的当天多吃了一碗饭,德嫔宫里的瓷器从里换到外,同时还处罚了几个毛手毛脚的小宫女。

惠嫔和荣嫔不悲不喜,对她们这位万岁爷如今到底要做什么,她们早已猜不透,又或者说从来就不曾猜明白过,只要儿子好好的就够了,反正多的她们也什么都做不了。

胤禛就属实是有些五味杂陈了,他对他的额娘偏心的事实早就看的透透的,上辈子六弟的死本和他没什么关系,但是硬是怪到他头上。

寒冬腊月让他跪在永和宫小佛堂给六弟祈福,若不是佟额娘把他带回去,只怕他也要高烧病死,也就是这一场病害的他身体伤了根基。

德额娘在六弟去的时候看着他仇恨的眼神,让他一度抗拒在佟额娘去世之后回永和宫,十四出生之后德额娘眼里就更没了他的存在。

登基之后德额娘更是为了十四给他制造了不小的麻烦,让他本就坐的不稳的皇位显得来路不正,只能拼命的做出政绩让世人知道汗阿玛的选择没有错。

如今他真的摆脱了亲生的额娘,佟额娘成了他名正言顺的额娘,可他为什么好像也并不是那么高兴呢?

佟额娘比上辈子早了那么多年离去,也让胤禛有些难以接受,他是不是真的有些亲缘淡薄?

对于胤禛这个白送的皇子,佟家这边也算不上惊喜,毕竟佟佳氏与佟家的联系并不频繁,连带着胤禛这个皇子即便是养在佟佳氏宫里也和佟家不太熟悉。

有了康熙如今一系列的骚操作,说实话佟家也不太敢站队什么的,没看索额图和明珠如今被“发配”出去多少年了,到现在还没回来呢!

虽说是委以重任,可到底是远离了朝政中心,这就是不一样的,更何况等他们回来,即便论功行赏,但是朝廷的蛋糕就这么多,谁舍得吃到嘴里还往外吐的呢?

三月时间如流水,一眨眼就到了这一年康熙的万寿节,这是康熙的三十二岁生日,也是贾攸的十五岁生日,她的及笄礼考虑到和康熙的万寿重合于是提前举办。

贾史氏在贾代善离去之后就一直缠绵病榻,多年的养病生活让她的性子越发的左性,对贾攸这个生来就“克”她的女儿就更不待见。

尤其是这几年贾攸的功绩越来越大,得到的赏赐越来越多,但是半点不曾照顾到她的心肝宝贝二儿子,还有她聪慧的孙儿,这就让贾史氏更加的不满。

一个应该养在深闺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哪有这样成天在外面搅风搅雨的?还有经商这样的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怎么能是女孩儿该做的?

他们家可是荣国侯府,是侯门千金!

贾攸的“自甘堕落”叫贾史氏对这个女儿越发的不待见,有贾代善压在上头的时候还好,贾史氏会忍耐不对贾攸做什么,但如今府里她最大,再没了能压着她的人。

有孝道在上面压着,贾史氏就颇有些肆无忌惮,甚至想压着贾攸将她手中的产业交出来,美其名曰未嫁女不得置办私产。

好在贾代善早防着这一手,早早为贾攸准备好了处理的方式,最后贾史氏只能无功而返,对着贾攸手里的“金山”望而却步。

但是贾史氏并没有就此放弃,在她的暗示下传出了贾攸不敬长辈,性子孤僻等等一系列有损名声的话。

同时还在来府上探望她的南安王妃等等和她交好的夫人这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是半点不想给贾攸留活路。

贾攸这边还喜提了抄经大套餐,不消说,这么多卷经书,如果真实打实的抄,不眠不休她都得抄半年,抄完估摸着整个人也该看破红尘了。

对于贾攸的及笄礼,若是指望贾史氏那就真的白瞎了,好在康熙还是靠谱的。

贾攸及笄礼这一日早早的便被丫鬟伺候着起身,贾攸听着外面热闹的动静,贾府可是许久不曾这么热闹了,府里开了中门迎客。

按着规矩贾攸先去给贾史氏请安,不知是不是康熙做了什么,今日的贾史氏竟难得的给了贾攸好脸色,不仅早早梳洗打扮,还装扮的极为郑重。

发丝梳的一丝不苟,衣裳也是精挑细选的,惹得贾攸心里也是直犯嘀咕,不知贾史氏这是葫芦里卖什么药?

贾攸的赞者是大公主,大公主是康熙十年出生,比贾攸还要小一岁,此时她已经就位。

贾代善已经去世,便由贾赦这个长兄代劳致辞:“家中幼妹,年方十五。择选吉日,延请宾客,抚琴鸣瑟,成其笄礼。望其自此遵道从礼,宜室宜家。”

贾攸走到庭院中先向宾客行揖礼,然后落座在笄者席,大公主在她身后为她梳发。

正宾起身,贾攸的正宾是淑慧长公主,淑慧长公主对贾攸感观一直很好,又因为羊毛工厂一事将公主们在草原上的生活大大改善,心里也是极为感激。

所以在听闻贾攸及笄礼缺正宾的时候淑慧长公主一口便应下了。

云樱奉上钗冠,淑慧长公主接过,然后吟唱祝词:“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尊崇礼仪,敬事国家,履以孝悌,明以长序,寿考莫忘,以介景福。”

顶着宾客们灼灼的目光,贾攸面不改色的继续着流程,只是在目光扫过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人,叫她愣了一愣。

一个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坐在不易叫人发觉的位置,显然是精心打扮过的模样,远远瞧去形象清癯、风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

察觉到了贾攸的目光康熙对着贾攸微微一笑,这一笑让康熙的五官都柔和了下来,唇角微扬。

他来看着他的小姑娘及笄,行过了及笄礼可就成年许嫁了。

贾攸心头微动,原本还觉得平淡的及笄宴这会子让她莫名的紧张了起来,连带着宾客们的议论声也让她有些焦灼,但这时候还容不得她分神。

大公主抬手为贾攸取下发钗,淑慧长公主则为贾攸戴上了钗冠。

淑慧长公主的神色极为温柔,叫贾攸久违的感受到了母亲的感觉,真叫人有些舍不得,她还记得上辈子她还不会自已梳头的时候,母亲每天唠唠叨叨给她扎辫子。

嘴里念叨着要迟到了,要不还是把头发剪短了,多耽误上学啊,还是会给她扎上喜欢的头绳。

虽然这头长发还是终止于贾攸小学三年级,往后的多年贾攸都顶着一头假小子似的短发(后面用推子推的那种),直到高中毕业才重新蓄回长发。

那个时候的贾攸已经学会了自已扎辫子,甚至后来还学会了各种造型,至于妈妈梳头的时间已经过去太久都叫人记不清了。

这么想着贾攸忽然觉得眼睛有些发酸,赶紧控制住思绪,可不能真的掉眼泪了。

及笄礼的钗冠也是康熙早早画了图纸叫内务府精心做出来的,上面花丝工艺做出来的吉祥纹样不知道叫工匠们熬了多久才原样的还原出来。

用料得扎实这分量自然也就格外的沉重,戴到头上的时候贾攸眼皮一跳,实在是脖子所承受不住的美貌。

然后大公主扶起贾攸去往内室,换了一身盛装再次回来,衬托的贾攸本就耀眼夺目的容貌更加的艳丽大气。

淑慧长公主再唱祝词:“吉年吉月,华服再升。孝悌忠信,修齐治平。寿享天年,安乐平生。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

待贾攸行礼罢便是正宾举杯唱祝酒词:“甘醴醇厚,嘉荐小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德,寿考不忘。”

宾客们共同举杯。

淑慧长公主看着贾攸继续道:“吉月吉日,昭告尔字。其字嘉善,与尔宜之。进德修业,永受保之。兹昭其字,字曰攸宁”

贾攸知道这个字绝对不会是淑慧长公主所取,所以她自然也不会多言,只是顺着仪式接着道:“女虽不敏,敬承慎待。”

贾赦做最后的礼成训诫:“笄礼即成,望汝自此遵道从礼,宜室宜家。”

至此贾攸的及笄礼便结束了,云樱赶忙扶着贾攸离开,而院中的宾客则被引去了另一处院中,男宾女宾分席而坐。

看着贾攸离去的背影,王夫人想着自已的元春,心里其实很明白,元春日后的及笄礼只怕连贾攸的一半都赶不及,但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

别以为她不清楚,这偌大的场面可绝对不是老太太给做的脸面,绝对是她这个看着不显山露水的小姑子自已功绩,那可都是公主啊!

王夫人暗自叹了口气,谁叫她嫁的就不是个得力的人,只怕女儿将来的前程还得靠老太太,小姑子这边她可没那么大脸。

当初贾敏没能进宫老太太心里就一直遗憾得紧,她的元春可是大年初一生的,生来就是个有福气的,贾敏没那个福气可不代表她的元儿没有!

王夫人不再看小姑子那越来越盛的容貌,也忽略了小姑子明年就要进宫选秀的事实,一心想着如何奉承着老太太,为元春日后的前程多多谋划。

贾史氏对王夫人的奉承欣然笑纳,对当年贾敏没能进宫的确是她心里极大的遗憾,元春这吉祥的生辰的确又给了贾史氏新的希望。

同样的贾史氏也忽略了已经及笄的贾攸明年就要选秀的事实,即使贾攸如此过盛的容貌,也叫贾史氏违心的忽略了去。

心里还想着贾代善生前必定给两个女儿都求了恩典,贾攸绝对不会入选,只等着贾攸被撩了牌子就给她远远的嫁出去。

元春在贾史氏和王夫人两人心照不宣的安排下就住进了贾史氏的院子,得到了和当初贾敏一样的安排,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有贾史氏托了关系从宫里请来的刚出宫的教养嬷嬷。

这次的教养嬷嬷走的是南安王妃的路子,正儿八经才从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规矩极好,对宫里的隐私也是极为清楚,贾史氏算是将最后的宝全压在了贾元春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