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霍去病.”
史田吩咐子娟为雪姬收拾行囊,第二天,临出门前,雪姬望着史田道:“我想前去看看去病.”
史田点头道:“好的,我们一起去吧,我也想看看他.”
于是,三人来到霍去病的墓前,雪姬扑倒在墓碑前,抚碑哭道:“我本想追随你而来,可是我有了你的孩儿,嬗儿已被皇上带入宫了,我不想我们这未出生的孩儿将来也涉足皇宫,所以我决定带他离开这里,在孩子出生之后,我会回来把嬗儿也带走,把他们抚养成人后,再来陪你.”
说完,已泣不成声。
子桓扶起雪姬,望着墓碑道:“去病,你就放心吧,我和史田都会帮你照顾好雪姬和你的孩子的.”
史田一拱手道:“去病,你安息吧,我们告辞了.”
可是雪姬却不想就此离去,她从行囊里拿出丝帕和笔墨,子桓立刻帮她找来了水,并麿好了墨,雪姬从怀里拿出霍去病画的那幅黄河飞渡接天图,在墓前临摹了起来,子桓与史田牵着马立在她的旁边。
秋风吹来,带起三人的衣袂。
一行秋雁,在灰蒙蒙的天空飞掠而过,并呱呱地发出几声哀鸣,给人陡增了几分萧瑟感。
雪姬画好后,在画上题了一首诗,诗日:清风素曲泣寒墓,金索悲鸣情憾天。
一海心音寄冷月,满绢画墨两相知。
与君挥泪再相约,十数载行伴夫前。
题毕,拿出直箫吹了一曲悲壮的曲调。
然后把绢帕连同直簘一起埋在了霍去病的墓前。
一步三回头地随着子桓他们骑上了马,一行三骑,并辔齐驱,渐渐地,消失在茫茫的天际间。
全书完。
霍去病十七岁之前的生活以及他的伴侣是谁,史记里是一片空白,可对于他的个性,却是有只言片语的描述。
根据史记里记载的,本人觉得,刘彻不会无缘无故地如此宠爱霍去病,必有他的过人之处。
而从他射杀李敢的事情来看,刘彻对他的宠爱,应该是到了放纵的地步。
并且不是一朝半日的速成,而应该是从孩提时代便已把他骄纵至如斯狂妄的程度。
而令刘彻对他的特别关爱,也极有可能是他本身就已存在着这种有气敢任的个性才使刘彻对他另眼看待而加以宠之。
我为他编写出这样的童年,也是基于这一点。
对于战场上的描述,是根据史记里记载的,他每战都是以寡敌众,以少胜多。
六战都是以已最少的伤亡而换来数倍于已的杀敌量的战果。
初击河西那一战,就更精彩了,是近乎零伤亡。
所以我推断,他应该是采用偷袭形式和在速度上讲求闪电式的战略方针。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众说纷纭。
因为他的生命正处于风华正茂之时便仓促离去。
而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没有写上死因,恐怕是他自己本人也不知道霍去病是死于何种因素。
这就令他的死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我是根据他死后汉武帝对卫氏所采取的行为来判断他是死于刘彻之手。
不管怎样,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
对于他的人生目标,生前战绩,生活情感,我是极为敬佩的。
有一件事我并没有写在我的小说里,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刘彻为他建造了一幢豪宅,让他去看看,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让刘彻对他更加宠爱。
我不写上去,主要是我这小说是以言情为主,与他这话的风格有小小的抵触。
不过,汉时期,男女的婚姻年龄大都是在十四五岁。
而霍去病到二十二岁的时候才有一子,以当时社会民风颇为开放(汉代社会的民风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中算是比较开放的时代。
)的时代和他身处的地位来说,我可以推断出他并不是一个纵欲滥情之人。
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
在我小说里,雪姬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我把她写得较为完美,是我觉得只有这样完美的女人才配与他为妻。
而一个不滥情的男人绝对是对配偶有所拣择和要求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