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要过年了,天气还冷,年味却已经很足了,还没有到年三十,就能间或听到各处传来零星鞭炮的响声。

小孩们换上新衣,呼朋唤友,到处奔跑,口袋里装满了零食。

大人们四处奔忙,买年货、打糍粑、写春联、熏腊肉、做汤圆、制香肠、弄梅菜扣肉。

电视里也报道着各地的过年前的情况,街道上到处都是采买年货的人,篮子、筐子、背篓都不够用,市场上摩肩接踵,各种好玩的、好吃的、用的、穿的都摆满了大街,人头汹涌。

听说过年还要舞龙,魔术弹、冲天炮、小鞭炮到处在响,到处都充满了闪光和响声。

趁着过年,房东家也买了一台日立牌的黑白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他们家里的电唱机整天都播放着印度歌曲,洗衣机也是不停地把床单、被子的里子面子都洗得干干净净。

袁男家也在擦窗户、洒扫屋子、弄得窗明几净,来到省城,再也没有石碓可舂米,好在可以在年货市场上买到小盐碓,用铁杵在小盐碓里舂苏麻、舂糯米准备过年。

舂苏麻是袁男最喜欢干的活,苏麻舂散舂碎、又被舂得出油,粘成一片饼,这个做的汤圆馅最好吃了。

在准备之余,袁男去给班老师和刘老师家拜年。

班老师送了袁男一枝钢笔。

刘老师家的电视正在放“禾大壮”的农用化肥广告,然后是“小白兔儿童牙膏”,动画的小白兔骑在牙膏上,小白兔用女童的声音说一句话,牙膏就挤出一段字,无非就是省优、部优、国优之类的话。

刘老师要给袁男压岁钱,袁男不肯收,一溜烟跑回了家。

刘老师和她的妈妈追到了袁男家,非把压岁钱给上,还顺便回拜了一次年。

这次过年袁男爷爷,奶奶照例每人给了袁男两角钱的压岁钱。

在老家时,有次袁男说要把这两角钱用来买年历贴画,那时的年历贴画就奠定了家中一年的装饰基础。

袁男记得有一年是山水画,有一年是《红楼梦》里的“宝琴立雪”:大红的披风,披风口有白色的毛,宝琴精致秀美的脸就在斗篷里,若笑若嗔,美了袁男一年。

老家采买年货要等赶场时,那时小姑会和袁男一起去,赶场时人非常多,小姑和袁男很快就走散了。

袁男自己回的家,小姑问:

“你买的年画历呢?”

“没有买!”

“为什么没有买,都讲了几次了,还是没有买,大家都等你这张画了。”

“我不想买了,你们买就行了。”

“我买也行,把要买画的两角钱交出来。”

“我用了”

“你买什么了?”

“我买泡泡糖了吃了,一角钱一颗,我买了两颗。”

“不买年历你去买泡泡糖?还说你要自己挑年历画的。”

“没吃过嘛,所以买来试试了”

“那吃了一颗,剩下的那一颗呢?”

“我都吃了,第一颗我吞了,我听小伙伴说不能吞下去,吞下去会粘到肠子,肠子会烂。泡泡糖只能在嘴里嚼来吹泡泡。”

“这个应该是你小伙伴乱说的,如果吞下去就会有事,那好多人都会去找那个卖的人了。”

“我想到第一颗被吞了,我就吃了第二颗,这颗我没吞,嚼到没有味道了,又不知道怎么吹泡泡,就吐掉了。”

“真是个败家子,买年历的钱就被你这样吐掉了。”

那时袁男想不通的就是,既然是给自己的压岁钱,为什么不能自己自由支配。不过这意见袁男没敢说。

袁男九岁那年在老家过年,父亲给了袁男一元钱的压岁钱。

袁男有了这一元钱,像个大款一样,带着同村的小伙伴们都出去了,他们都比袁男小。

在离家较远的一个厂矿区,有几个人冷冷清清地在卖气球和嘘花(一种可以喷射的烟花)。

那些小伙伴一拥而上,你要这样我要那样,反正有袁男付钱。

有个小伙伴气球吹爆了,又要袁男再买,如此三次,袁男不胜其烦。

后来袁男看中一个火箭状的嘘花,那个老太婆看见袁男好欺,就要五角一个。

袁男嫌贵,问了几次。最后抵不住诱惑买了这个火箭。

为此,袁男就再没有钱给后来再要气球的小伙伴了。

那些小伙伴就不再理袁男,口中抱怨连天。

袁男不再理会那些家伙,心满意足地拿着那个火箭嘘花独自回家。

走在路上,袁男忍不住想燃放那个火箭。苦于没有火柴。

心里痒痒地,犹若猫抓,终于遇到一个大人,借了火,点着火箭。

火箭“咝”的一声,排了一点烟,纹丝不动,等了一会儿,袁男拿起来一看,都烧空了。

“五角钱就买了个假货,专坑你这种没有脑筋的人。”

“就是,还带一大帮人去,你是大款,人家都在吃唬你,大家都来吃红大面。”

“没事,小孩子嘛,又是大过年的,只要高兴就成。”

“算了,你爸爸有钱给你败。我也懒得管。”

一元钱,在那时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从那天起,袁男觉得每次早餐给的一角钱也许可以存起来买很多东西。

袁男曾经存了三天的早餐钱,去商店里买小人书,那时还没有书店,买东西也不是开放式的,都有一个玻璃柜台隔着,营业员就在柜台里面,想要什么书,指给营业员看,而且要先交钱。

一堆人挤在柜台前,七嘴八舌地要这本要那本,正好段老师来到那个商店买东西,看见了袁男在买小人书,就一口气给袁男买了三本,分别是《白蛇传》、《爱迪生和他的发明》、《小商河》。

袁男想要的其实是打仗的书,而不是这些书。但也因为这样,袁男的童年接触到了传统神话、名人传记和民族英雄。

袁男在老家睡觉是和爷爷一起睡,各睡一头。爷爷的衣服就放在袁男的脚边。

袁男缩到被子里,脚碰到了爷爷的衣服,在黑暗里,袁男用脚夹着爷爷的衣服慢慢缩回被子里,卷曲着身体用手抓到了衣服,摸黑找到衣服口袋,从口袋里拿出爷爷的装钱的夹子,抽了一张。

又兴奋又紧张地把夹子放回口袋,把衣服用腿夹了,慢慢伸直,整个身体再往下缩进被子,把衣服放到原位。

第二天偷偷看了一下,袁男发现自己拿到的是一元钱。这一元钱袁男悄悄一个人挥霍了一周。

第二周,袁男故计重施又拿到了一元钱,这一元钱,袁男就不仅仅满足于中午吃饱肚子了。大肆挥霍,看见自己想买的,只要身上的钱足够都会买。

两天时间就用完了,曾用四毛多钱买了一把小巧的起子,还剩一些钱,看见街上有卖鸭梨,听段老师在家里说过梨子中鸭梨最好吃,就全部买了几个大鸭梨,实在吃不完,用书包装了三个回家。

“奶奶,奶奶,我刚才经过我们家园子时,看见我们家的梨树有梨落在园子里,我拣到了三个。”

“好嘛,放在碗柜上,我呆会儿处理。”

就在袁男放下心来,松了口气时。

“袁男,过来跪起!”

“你这个梨子是在我们家园子里拣的?”

“嗯,怎么了?”

“还怎么了?老实交待,你这个梨哪来的,别人不可能送你三个这么大的梨,你是不是偷别人家的梨了,家里又不是没有梨,你去偷别人的干什么?”

“就是我们家自己园子里拣的啊。”

“我们家的梨不是这种梨,你给我老实交待,不然我今天打断你的腿。”

“我买的”

“你买的?你哪来的钱”

“我偷拿爷爷的钱!”

“你拿了多少?”

“拿了一元钱”

“我里面少了两元钱!”

“你只拿了一元钱?”

“是的,我只拿了一元钱。”

“你怎么拿的”

“睡觉时,用脚把爷爷的衣服夹过来拿的。”

“快看看有没有掉床上。你真的只拿了一元钱?”

“我只拿了一元钱!”(不过是每次)

“你拿的是绿色的,还是红色的?”

“红色的,上面有个人在开拖拉机的。”

“可能数错了,再数数看,你也在你们床上看看,可能掉床上或床下了。”

“想吃梨子,我们家又不是没有,为什么要在外面买,买了多少钱的,其它的钱呢?”

“我买了一把小起子,有的我中午吃东西了。”

“你又请人吃了?”

“没有,不敢让人知道,都是自己用的。”

“那找你的那么多零钱,都放什么地方?”

“我放袜子里”

“你也不嫌臭啊……”

这样一元钱风波过去了,袁男也再没有拿过家里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