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九点,李竹川正在家看电视,陈山打来电话。

挂了电话后,换上昨天买的那套西服和鞋子,好好整理一番。

来到楼下,已经有辆宾利在路边等他了。

上车后,司机立马开车前往中环。

来到中环太古广场附近的港丽酒店时,才九点四十。

进入一楼大厅,扫视一圈,就看到在,陈山坐在左边靠窗的沙发上与一个老人聊天。

“叔叔。”李竹川走过去,恭敬称呼道。

陈山微微颔首,介绍起跟他闲聊的儒雅老人。

“竹川,这位是你何伯,烟草公司和星岛日报就是他的。”

“何伯。”李竹川恭敬称呼道。

何光根打量着李竹川,称赞道,“后生可畏啊,你为陈氏集团想出的那套宣传方式,可是让我们这些老古董大开眼界。”

李竹川有点懵,宣传方式,难道,商界的人都已经知道,陈氏集团那广告宣传是他出的主意。

“何伯你过誉了,我还得向你多加学习。”

何光根笑了笑,然后朝远处沙发上的一个中年男子招手。

中年男子立马快步过来,“何董。”

何光根抬手指了下李竹川,“阿元,你让我们公司的记者,一会多拍两张他的照片,回去后好好宣传。”

中年男子看了眼李竹川,“是,何董,我这就吩咐下去。”

“嗯,你去忙吧。”

中年男子走后,陈山低声道,“老何,谢谢了。”

“哎,我们这间哪用得着这么客气。

不过,阿山,你这么做,可是在利用对岸,你就不怕对岸对你不满啊。”

陈山毫不在意得笑了笑,“如果因为这点小事,他们就会对我不满,那早点认清楚不是更好。”

何关根愣了下,大笑道,“你还真是一只狐狸,一箭双雕,既解决你未来女婿的麻烦,又能试探对岸。”

李竹川诧异望向陈山,他之前都没想到这点。

何关根看了看周围,低声问道,“阿山,都好几年了,你还没下决定,你跟我透露透露,你是怎么想的?”

李竹川再次诧异看向陈山,回归协议都签订三年了,陈山居然还没决定靠向哪一边!

陈山微微摇头,忧愁道,“这个问题,我也愁啊。

答应对岸,那我就会像霍英冬一样被鬼佬打压。

我可没霍英冬那样的实力,一旦鬼佬打压我,乔东势必会趁机挤压我的生意,到时候我公司还能不能存活,都是个问题。

可答应鬼佬,那我就得移民海外。

不说把公司搬去海外,很麻烦,就我,在港岛长大,实在不想去海外。”

何关根微微摇头,笑道,“阿山,你没跟我说实话。”

“老何,我哪敢跟你撒谎啊,我是真没想好。”

陈山表情无奈还有点焦急,表现得很完美。但是,别说何关根,就连李竹川都不信,以陈山的老谋深算,心里肯定早就决定好了。

见陈山不想说,何关根没在这个话题上多聊,话锋一转,笑道,“阿山,说起乔东,我前天跟林百欣聊天时,听他说,乔东打算拍宣传电器品牌的广告。”

陈山眼中闪过一丝怒火,乔中的乔氏集团同样也是做电器的,从他陈氏集团发展起来后,双方一直在竞争。

乔氏集团成立已有五十多年,是乔东父亲创立。

而他的陈氏集团,是由他一手创造,才成立十二年。各方面远远不如乔氏集团,这些年一直处于下风。

好不容易靠着李竹川给的宣传方式,在港岛的销量压过乔氏集团一头,如今乔东要学他,那他公司的销量肯定又会打回原型。

虽然很生气,但陈山表面上还是风轻云淡。

“宣传嘛,这又没专利,你学我,我学他,很正常。”

何关根和陈山认识很多年了,哪能不明白陈山在想什么。

“阿山,你真这么想?”何关根调侃问道。

陈山神色一僵,无奈道,“还是瞒不过你,不过我不这么想,我还能怎么想,总不能因为这点事,失了风度。”

“哈哈。”

何关根忍不住大笑起来。

“阿山,你还是死要面子。”

这时,一名年轻貌美的女人走了过来。

“何先生,陈先生,慈善拍卖会要开始了。”

何关根立马收敛笑容,起身道,“那就走吧。”

三人跟着那个年轻女人来到三楼一间宴会大厅,大厅里摆满了座位,此时有一半座位已经坐满人了。

李竹川一进来,就发现中间那块位置坐着一个熟人,正是当初在陈玉汐庆祝宴上,被他嘲讽一番的男子。

在年轻女子的带领下,三人在中间靠左边的座位上坐下来。

每个座位上的扶手放着一个举牌,李竹川拿起自已座位上的举牌,上面写着,86。

坐下来后,陈山和何关根低声闲聊,李竹川听了一会,见都是说一些出海钓鱼的事,便无聊扫视四周。

扫视一圈后,李竹川发现那个岛国的情报人员,居然也在。

“这家伙地位不低啊,居然能混到慈善拍卖会来。”

随着陆续进来人,很快,大厅几乎全部坐满,慈善拍卖也开始了。

慈善拍卖其实就是作秀,让记者向大众宣扬这些富商是慈善家。

同时,拍卖会也是富商与官员拉近关系的渠道。

直接给官员送钱,那肯定会被廉政公署请去喝咖啡,可通过慈善拍卖,任由廉政公署怎么查都没问题。

拍卖所得的钱归慈善基金,而慈善基金的高管都是官员的亲戚,高管拿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虽然明知道有问题,但也不能因为薪水高,就请人去喝咖啡。

薪水那只是一小部分,采购东西才是大头,并且还洗得干干净净。

向那些官员亲戚开的公司采购东西捐赠给贫困百姓,明明只值一百蚊的东西,对方却卖一千蚊。

这一来二去,钱洗得干干净净,廉政公署都没法查。

一番操纵下来,慈善拍卖所得的钱,有十分之一用在贫困百姓身上就算不错了。

都知道慈善拍卖是作秀,大家都没竞争,不到五分钟,就拍出了五件东西。

这五件东西,李竹川没举牌。

倒不是他不知道怎么拍,而是拍卖会一开始,陈山就嘱咐他,先别拍。

第五件拍品拍完,一名青春靓丽的女人端着第六件拍品走上台。

那拍卖师掀开托盘上红布,里面是一个羊脂玉瓶。

“各位先生女士,这是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白釉玉壶春瓶,起拍价三十万,和之前一样,举起一次加五万。”

拍卖师的话音刚落,陈山就微微侧头,“竹川,前面不让你拍,是别抢那些人的风头,现在你可以拍了。”

李竹川立马举牌。

“八十六号先生出价三十万。”拍卖师立马大喊道。

话音刚落,之前在陈玉汐宴会上被李竹川嘲讽的男子立马举牌。

“六十五号先生出价三十五万。”

在场所有人诧异看向李竹川和那个男子。

立马跟着出价,这是竞争上了啊。

见到八十六号是李竹川后,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来是情敌,难怪会竞争上。

他们都听说过陈山女儿的男朋友,古惑仔出身,但很有商业头脑,陈氏集团那惊艳四座的宣传广告就是他的手笔。

一看李竹川坐在陈山身边,又是生面孔,他们就都明白,这是陈山女儿的男朋友。

而那个男子古巨卫喜欢陈山的女儿,去年就传开了。

这情敌见面,自然是分外眼红,也难怪古巨卫会出价竞争。

陈山微微皱眉。

李竹川看了眼古巨卫,见古巨卫正得意望过来,他淡然地再次举起拍牌。

“八十六号先生出价四十万。”

刚报喊完,拍卖师立马继续报喊,“六十五号先生出价四十五万。”

李竹川立马再次举牌。

“八十六号先生,出价五十万。”

“六十五号先生出价五十五万。”

在拍卖师和众人的瞩目下,李竹川没举牌,神色平淡地望着台上。

随着拍卖师大喊,“五十五万,一次。”,“五十五万,二次。”“五十五万,三次。”李竹川一直没举牌。

“你怎么不出价了?”见李竹川不举牌了,一旁的何关根好奇问道,

“何伯,我又不是非得拍下这件东西不可。”李竹川淡然答道。

何关根愣了下,称赞道,“不错,后生仔,你是个做生意的料,做生意最忌意气用事。”

李竹川笑了笑,谦虚道,“何伯,你老可是商界巨擘,我还需要向你学习呢。”

“哈哈。”

谁都喜欢听好话,天才后辈李竹川的称赞,何关根听得是十分开心,忍不住大笑起来。

很快,下一件拍品送上来,是一本古书,起拍价二十万。

等拍卖师一说完,李竹川立马举牌。

“八十六号先生出价二十五万。”

“六十五号先生出价三十万。”

古巨卫又竞争上,而李竹川举牌两次,将价格推到四十万后,就不举了。

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李竹川这是反客为主了,原本是古巨卫故意抬价,现在变成全砸在古巨卫手里了。

上一轮李竹川认输,在场所有人除了何关根和陈山,都觉得李竹川太没胆子了,古巨卫可是你情敌,在情敌面前,你居然都能认输。

但如今看来,李竹川这是少年老成,没有年轻人的冲动,懂得利益取舍。

不少人忍不住在心里惊叹,“过不了几年,他怕是能与我们平起平坐了!”

少年老成就很难得看,而李竹川还在陈氏集团那宣传广告上展现出超强的商业天赋,他以后,只要不犯大错,肯定又是一个大富商。

古巨卫也明白了,自已被坑了,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

当着一众商界长辈丢大脸,周围的人明明没看向他,但他心里总觉得这些人在心里嘲笑他。

于是,羞愤的他起身走了。

古巨卫一走,后面两样拍品,就没人跟李竹川竞争了。

两样东西,一支民国时期的绝版钢笔和一份王国维的手稿,一共花了三十五万。

后面的东西,李竹川没有再拍,差不多就行了,再拍就是傻子了,送再多钱,那些官员也不会事事都答应你。

拍卖会结束后,李竹川三人前往对面的宴会大厅,给支票拿东西,然后接受记者拍照。

这种拍照不像明星出席活动,不用接受采访,拍几张照片就行,至于怎么报道,记者会编写的,反正都是好话。

写参加慈善拍卖富商的坏话,那就是得罪慈善基金,也就是得罪后面的官员。

慈善基金后面的官员可不少,不少还是布政司的高官,就算报社规模再大,得罪了他们,那也得倒闭。

拍完照,还有宴会吃饭,但李竹川和陈山先走了。

回到陈氏集团,在陈氏集团附近的餐厅与陈山一起吃完午饭,然后,李竹川就与找过来的陈玉汐一起去忙新公司的事。

找个律师弄好股份合同,接着去布政司工商科注册公司,再然后去汇丰银行转账两百五十万到陈玉汐户头。

接下来就没李竹川的事了,陈玉汐要准备明天招人的事,他也帮不上忙。

李竹川打车回到楼下店铺,坐在店里看起了电视。

虽然决定以后靠拍电影引来邪祟,但没事的时候,这店铺还是得开着,说不定有生意上门呢。

但可惜,不知道是这附近最近没有邪祟事件,还是英武会和术灵会将生意都抢走了,枯坐几个小时,一个人都没有。

翌日早上八点,李竹川出门吃早餐,途中路过报摊时,想到今天会报道他,就买了一份《星岛日报》。

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报纸。

《星岛日报》用了很大的篇幅报道了昨日的慈善拍卖,大概有一面的四分之一,而其中有一半是写他,他的照片上面都有三张。

写他的话都是好话,称赞他是年轻才俊,后起之秀。

可看起来,没有一点吸引力。

要不是专门为了看《星岛日报》怎么报道他,看一行字,他就不会看了。

大致看了一遍后,李竹川突然冒出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