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斯年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终于在他成功镇压了边塞的分裂势力,使得边疆地区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稳定。此时,李斯年意识到,虽然边境的危机已经解除,但京城中那些潜伏的内奸依然是朝廷的一大隐患。如果不及时铲除这些内奸,他们很可能会再次掀起风浪,引发更大的危机。
因此,李斯年在上报皇宫之后,毅然决定踏上回京都的路程。他本以为自已再也不会回到那个充满勾心斗角的地方,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李斯年无奈地笑了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在回京都的路上,李斯年听到了许多关于长留派的传闻。这些传闻或真或假,但无疑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
然而,李斯年也清楚,现在还不是他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必须先将朝政整顿好,确保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于是,他将这些思绪暂时抛在脑后,着重关注朝廷动向。
回抵达京都的那一刻,李斯年按照既定的程序,没有丝毫耽搁地回到了金碧辉煌的皇宫,准备向安帝述职汇报。他穿过层层宫门,踏着长长的石阶,一路之上,皇宫的庄重与肃穆令他心潮澎湃。站在安帝面前,他深深一礼,抬头间,不禁怔住。
安帝昔日那意气风发的风采似乎已经消退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略显苍老的面容。他的鬓角已经泛起了些许白发,眼尾也密布着岁月的皱纹,这些痕迹无不诉说着安帝近年来所承受的艰辛与压力,李斯年望着安帝,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安帝近年来饱受朝政和边境危机的双重打击。朝政方面,权臣争斗不断,使得安帝疲于应对;而边境危机更是让安帝夜不能寐,他时刻担心着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这些压力使得安帝的身体日渐衰弱,精神也愈发疲惫。
李斯年微微有些发怔,他明白安帝也不好过,可当初是安帝自已选择了这条路。
皇帝凝望着眼前的李斯年,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交织,他刚刚从硝烟弥漫的边塞归来,一身戎装尚未褪尽,英姿勃发。他的身姿挺拔如松,显得坚韧不拔;眼眸深邃如鹰,透露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
他的面容刚毅,线条分明,每一处都刻满了战争的印记。他的眉宇间透着一股凌厉之气,仿佛随时准备再次挥剑上阵,保卫家国。皇帝不禁为之动容,这是自已与心爱之人的儿子,在这血气方刚的年纪,已为安国安稳了边塞。
安帝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这一刻化作一句简单而深沉的话语:“回程劳累,早些回去休息吧。”
李斯年听罢,深深一拜,向皇帝告退。他转身离去,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带着一股不屈不挠的斗志。他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愈发高大挺拔,仿佛一座永恒的丰碑,屹立在人们心中。
皇帝目送着李斯年渐行渐渐远,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
裕亲王府内
言溪候在府中的主厅,听着从宫中传来的消息,得知李斯年已经离开了皇宫,此刻正在回府的路上听闻他尚未用膳,便急忙吩咐下人准备膳食,务必保证李斯年一回府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待李斯年终于踏进府门,言溪已经亲自传好了膳,摆放在桌上,等待着他的到来。
李斯年一进府,便看到桌上丰盛的菜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些菜肴都是言溪特意为他准备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言溪对他的关心与爱护。
舟车劳顿之后,李斯年的确感到有些饥饿。他净手之后,便坐在桌前开始品尝起这些美味佳肴。言溪则在一旁静静地伺候着,她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看着李斯年吃得津津有味,她的心中也充满了满足。
“言姨,够了够了,这菜都堆成一座小山了。”李斯年看着碗里堆积如山的菜肴,忍不住笑出声来,他深知言溪的用心,但也觉得这样实在太多了。
“王爷,你边塞条件艰辛,奴婢看着都瘦了。”言溪心疼地说道,“得多吃点,把身体养好。”
李斯年听到言溪的关心之语,内心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母亲之外,能够如此真心实意地关心他、照顾他的人,就只有言溪了,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言姨,谢谢,有你在,我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一样,那种温暖和安心,是我在其他地方都感受不到的。”
言溪听了这话,眼眶不禁湿润了。她只是一个丫鬟,身份卑微,但在李斯年的心中,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这份信任和依赖,让她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她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好好照顾李斯年的决心,用她的关爱和温暖,让李斯年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幸福。
此刻的厅内安静而温馨,只有李斯年轻声咀嚼食物的声音和言溪偶尔轻声的叮嘱。两人之间流淌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情与默契,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李斯年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和温暖,仿佛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被言溪的关爱所化解。
长风站在一旁,望着这一幕,心中也不禁感到一阵欣慰。他深知王爷这些年来的不易,也看到了言溪对王爷的照顾和关心。他觉得王爷总算是恢复了些人气,不再是之前那个生人勿近的模样。他想起之前王爷看人的那眼神,仿佛要将人冻死一般,如今却有了温度,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长风知道,王爷的生活虽然充满了权谋和争斗,但在这厅内,却有着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温馨。这份宁静和温馨,是言溪用她的关爱和温暖所带来的。长风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这份宁静和温馨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让王爷能够在这个家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