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枝意和兄妹两个出门以后,奶奶听见屋内变得安静下来,她在床上静静的躺了一会儿,还是没什么睡意,就起身去找沈枝意爷爷的遗像。
这个遗像是当时他预感自已大限将至,让沈枝意给他拍的。
对于死亡一事,他仿佛格外看得开,就连遗像也是他自已选择的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照片用相框装裱起来,主人时常擦拭,上面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灰尘。
“你看看你,走得早了吧!都看不到你家小姑娘成家立业。”她动作缓慢的将照片抱在怀中,对着它轻声絮叨。
“我之前做过一次恶人,谁知道兜兜转转他们还是遇见了。”她说完想起来好像没跟他说过这件事,随后补充道:“你生气也没用,反正我已经做过了,你想念叨也白搭。”
沈枝意上初中时,因为长相古典精致,哪怕应学校要求剪成了统一的齐耳短发,也并未影响什么,反而多了一份书卷气,像是民国时的女学生。
当时给她收拾书包时,发现夹层里发现了一个表白心意的小纸条,两位老人这才意识到小姑娘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但毕竟还太小。
旁敲侧击后发现自家姑娘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但由于她父亲的缘故,对她的感情生活更加慎重。
那时候全家一起看得电视节目不再是戏曲节目,而是一些情感调节栏目,里面有各种奇葩男嘉宾,给沈枝意看得一愣一愣的。
后知后觉才反应过来他们的用意,给她整的哭笑不得,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吗?
她当即表示她根本就没有这个想法,咱们还是看些正常一些的节目吧!她实在是不想听各种奇怪的感情故事了。
也不知道是二老当年的做法起了作用,还是她过于沉迷学业,眼瞅着大学即将结束,她还是一枚母胎单身。
奶奶毕竟比她多活了这么多年,或许沈枝意自已都还没觉察到她对商时序的不同。
这边的三人到了镇上的博物馆,最近有一个新展,从旧石器到近现代的一个通史展,让游人完整了解当地的历史。
旧石器阶段,展出的文物多是打制石器。
到了新石器阶段,开始出现各类文化,开始出现了陶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陶技术得到提高,陶器的陶色由初期的红陶,到仰韶时期的彩陶,再到龙山时期的灰陶,还有新出现的黑陶和白陶。
进入夏商周时期,也就是所谓的青铜时代,商代后期达到鼎盛,类型多样,花纹繁缛。虽然这个时候青铜器增多,但大多以礼器为主,生活用具还是以陶器为主。
除去青铜器作为礼器,这个时期还有大量的玉器,在殷墟出土的妇好墓中就曾出土大量的玉制品。
经研究发现,这些玉器的原料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也就是说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一条连接新疆和内地的‘玉石之路’。
到了两汉之际,釉陶器出现,到了东汉晚期,烧制出瓷器。此时期也有较多的陶器,此时期的陶器较多素面没有纹饰。到中期还流行在墓中随葬动物模型。
因此在展厅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展出了大量的动物模型,像鸡、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陶猪圈、陶仓和陶水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展出的展品则更多的是瓷器,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佛教得到发展,人类生产品取决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但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当时佛教的影响,瓷器上的纹饰多装饰莲花纹。
到了唐朝则会展出许多的唐三彩器,唐三彩属于彩色低温铅釉陶,黄、绿、褐三色是其基本釉色,实则还有深绿、浅绿、赭黄、浅黄、天蓝等多种颜色。因此虽名三彩,实则多彩。
唐以后,三彩器虽然衰落,但受其制作工艺影响,还是有‘宋三彩’和‘辽三彩’,三彩器向外传播,还出现了‘新罗三彩’和‘奈良三彩’。
进入展厅后,沈枝意就化身成一个合格的讲解员,给两人进行科普。
一些文物的造型非常奇异,有些还能和现代人的表情相对应。
一个歪着嘴的泥质人俑吸引了商觉夏的目光,她站在一旁静静的盯着它,眼睛里满是好奇。
沈枝意觉得这一幕很有爱,就悄悄的拍了下来,镜头里是两个小可爱,她低头去看手机里的照片,没忍住轻笑出声。
她想找人分享一下,抬眼并没有发现商时序的身影,她心中纳闷:奇怪,刚刚还在她旁边来着,怎么一眨眼的功夫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