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正是暗杀盟新任盟主顾羽书。

顾羽书看向祁筱筱眼神有些意味不明,“玄青楼不愧是江湖第一大势力啊,里面的人各个都是年轻有为的,不过我怎么没听说玄青楼如今掌权的人是个小姑娘啊?”

说完不再看她,“我要见的是你们楼主,玄青楼这是看不起我暗杀盟,派你一个小丫头来敷衍我吗?”

祁筱筱闻言说道:“楼主闭关了,你想见楼主是吗,那我就先走了,只是你要等到什么时候我就不知道了。”

“他一般闭关多久?”

“不知道啊,短则三五天,长则几个月几年的都有可能,看师父她心情吧,你不着急的话就等着好了。”

说完正要起身离开,顾羽书拦住她,“慢着,你们楼主闭关现在玄青楼是姑娘你主事吗?”

“算是吧。”

顾羽书见祁筱筱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继续开口:“那在下就直说了。”

祁筱筱突然想起什么,掏出刚刚杨飞给她的单子,望向对面那人:“还不知道你叫什么?”

“在下姓顾。”行走江湖真名还是不要随便说。

我也知道你姓顾,是问你叫什么啊,“好的,顾盟主,在这之前你先看看这张单子吧。”

顾羽书看向她放在桌面的单子,问道:“姑娘这是什么意思?”

“今天你带人砸了我玄青楼的地盘,你不会以为就这样算了吧?这是店里伙计核算好的损失单。”

“一张桌子、三个板凳、一条千年人参、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药材,再加上今天因为您的到来,药材铺不得不关门损失的费用。”

祁筱筱顿了顿,看了对方一眼,“就算你一千两吧,先把银子给了,我们再谈接下来的事。”

对于祁筱筱的狮子大开口,顾羽书轻笑一声,“姑娘好大的口气,一开口就是一千两,一千两都够买好几个药材铺了吧!”

“你们玄青楼不会是靠坑蒙拐骗起家的吧?”

顾羽书现在在怀疑自已走错地方了,这真的是玄青楼的地盘吗?

“不不不,玄青楼的药材铺可不一样。”

“况且不要多一点,以后什么阿猫阿狗想见玄青楼楼主,都把我这八方阁给砸一遍,我们还做不做生意了。”

“顾盟主您觉得呢?”

“你当真以为暗杀盟怕你玄青楼吗?”顾羽书看着她,眼神里泛着凌人的寒意。

“那就试试看咯,不过我想顾盟主如此大费周章地想要见我们楼主,应该不会是来通知我,你暗杀盟要与我玄青楼开战的吧!”

“况且五年前我们玄青楼能把你们暗杀盟打得不敢出门,如今仍然可以,顾盟主不信的话,就尽管动手试试。”

他早上一来就砸了八方阁,然后上楼等到现在,一定是有什么事相求,况且点名要见楼主,说明这件事不小。

“况且我听说暗杀盟前些日子可是接了个大单啊,一千两对于盟主你来说不是小意思吗?怎么会拿不出来,看来顾盟主也没多大的诚意嘛。”

“你怎么知道?”

祁筱筱笑着看向他,“都说了是听说的嘛,玄青楼的耳目遍布各地,怎么,暗杀盟新任盟主不知道吗?。”

顾羽书紧绷着脸庞,喊了外面的幽冥一声,幽冥急忙进来,顾羽书咬牙开口:“给她一千两。”

如果不是有事要他们玄青楼帮忙,他真想把这八方阁砸烂,然后杀到他们玄青楼老巢去!虽然他也不知道他们的老巢在哪。

幽冥没有多言,只拿出银票,放到桌上。

祁筱筱拿起银票,递给身后的玉竹。

“现在可以说正事了吗?”顾羽书不耐烦地说道。

“洗耳恭听。”

顾羽书打量了一眼站在祁筱筱身后的玉竹,又看了看带着帷帽的祁筱筱,“我瞧着姑娘年岁应当不大,烦请姑娘找一个信得过的年长些的人来。”

祁筱筱闻言气极,“你什么意思?年纪小怎么了?”

“姑娘先别生气,只是在下要讲的是四年前的事情,那时姑娘恐怕还小,不一定记事,所以想让姑娘找个能了解四年前的人来。”

四年前,那时她十岁,刚拜师一年,好像确实不太了解,祁筱筱撇撇嘴,朝身后的玉竹说道:“玉竹你去把杨叔叫上来。”

又对着顾羽书解释道:“杨叔是八方阁阁主,管理八方阁事务已经二十余年了,很多消息都需要经过他手。”

“多谢。”

待人到齐后,顾羽书率先开口:“杨阁主可还记得四年前的绥州刺史贪污案?”

杨飞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自然是记得的,此事在当年可是 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啊,江家人,可惜了啊。”

四年前,也就是东临四十三年,绥州刺史江子显下属长史许世文上书朝廷,状告绥州刺史江子显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而也是在四年前,皇上不满太子势大,扶持三皇子穆璋与其抗衡,封三皇子穆璋为端王,彻查绥州刺史贪污案。

而端王仅用七天时间便定了绥州刺史的罪,且就像是为了掩盖什么,判处江子显一家斩立决。

那几年东临各地旱涝灾害频繁,朝廷苛捐杂税却越发繁重,百姓们苦不堪言,各州都涌进了不少流民。绥州刺史江子显虽已过花甲之年,却一心只为百姓。

联合了各州刺史联名上书朝廷,期望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皇上早就看不惯他,对于上位者来说,最见不得的便是不听话的人,所以对于端王的决定,他也是支持的。

江家百年名门大族,一夕之间,无论老小皆被斩首。

江家行刑时,百姓自发来到刑场,为其喊冤,在绥州城引起了不小的动乱,端王命令手下杀了上百个领头的百姓,才镇压下来。

江家覆灭后,端王以熟悉绥州事务为由,推荐了绥州长史许世文继任绥州刺史。

而端王也因这一案件收拢了不少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