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这句信息量巨大的解释,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皇家托儿所”里激起了千层浪。

朱允熥那张本就因奔跑而泛红的脸,此刻“腾”地一下,红得仿佛CPU过载,热气从脸颊一直烧到耳根。

他已经十七岁,虽未大婚,但毕竟是皇孙,该懂的人事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被动学习”了。可知道是一回事,被亲哥当着一群小叔叔的面如此直白地开团,又是另一回事了。

他嘴唇动了动,想说点什么挽回颜面,却发现喉咙像是被扼住,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窘迫地杵在原地。

那群叔叔们也只是愣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哄笑。

“喔——”

“允熥脸红了!他急了!”

“皇嫂?大侄子,你都有皇嫂了?”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喊道,正是那个还挂着鼻涕的伊王朱㰘,他显然没搞懂重点,只是觉得“皇嫂”这个词汇很酷。

领头的辽王朱植则一脸“你小子也有今天”的坏笑,用胳膊肘捅了捅身边的宁王朱权:“听见没,大侄子昨晚输出太高,累着了,咱们这些当叔叔的,得体谅体谅。”

“就是就是!大侄子辛苦了!”

就连朱允炆自己听着都一阵臊得慌,但好歹是成年人的灵魂,不至于像此刻的朱允熥,头低的快要埋进胸膛里,恨不得当场施展土遁术。

朱允炆看着弟弟窘迫的模样,心里暗道一声“罪过”。他本意是想用这种方式,不着痕迹地化解尴尬,顺便宣示一下自己已婚的成年人身份,没想到这波AOE伤害范围太广,直接把自家弟弟给误伤了。

“好了。”朱允炆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瞬间让全场静音。他扫了一眼那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叔叔们,半开玩笑地说道:“先生马上就到了,待会儿被罚抄书,可别说我这个大侄子没提醒你们。”

“抄书”二字,仿佛是刻在这群皇子DNA里的恐惧开关,效果立竿见影。那帮小家伙立刻噤若寒蝉,一个个坐回自己的位置上,眼观鼻,鼻观心,演技堪比影帝。毕竟,比起看热闹,被大儒按着脑袋灌输诘屈聱牙的古文,那才是真正的噩梦。

大殿里恢复了安静,朱允炆走到朱允熥身边,拍了拍他的背轻声说道:“别往心里去,跟他们开个玩笑。”

朱允熥抬起头,眼中的窘迫散去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感激。他摇了摇头,低声道:“二哥,我没事。”

虽然都安静了下来,可辽王朱植,他那双虎头虎脑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精明。他发现,今天的朱允炆,似乎和以前那个时刻端着架子、活像一本行走的经书的“皇太孙”不太一样了。虽然依旧是储君,但好像……多了点人情味儿?

这个发现让他心中一动。

趁着先生还没到的空当,朱植悄悄地凑到朱允炆身边,脸上带着几分讨好的笑容,压低了声音,神神秘秘地开口:“大侄子,十五叔跟你商量个事儿呗?”

朱允炆看着他这副鬼鬼祟祟的样子,心中好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十五叔有话但说无妨。”

“嘿嘿,”朱植搓了搓手,表情瞬间垮了下来,变得愁眉苦脸,“大侄子,你也知道,父皇……哦不,是你皇爷爷,他老人家前些时日给我改封了辽王,让我去广宁就藩。”

朱允炆点了点头,这事他有印象。

辽王朱植,初封卫王,就藩河南卫辉。

后来老爷子一道圣旨,给他改封辽王,封地也从富庶的中原,直接空投到了辽东的广宁。

广宁是什么地方?那是抵御蒙古的前线,大明的东北门户,纯纯的北境绝地求生模式,又苦又冷,兵事繁重。

让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去守国门,也难怪他一万个不愿意。

朱植的脸皱得像个苦瓜:“那广宁是什么破地方啊!我派人打听过了,北边就是蒙古人的草原,一年里有大半年都在刮风,冬天能把人冻成冰坨子!又偏又苦,听说连饭都吃不饱,纯粹是去遭罪的!大侄子,咱俩这关系,你可得拉我一把!”

“怎么拉?”朱允炆挑了挑眉,心里已经有了几分预感。

“你能不能……去跟你皇爷爷说说?”朱植的眼睛里闪着希冀的光,“就说我年纪还小,身子骨弱,受不得那边的苦寒。不用换什么太好的地方,就……就之前卫王那个封地,我觉得就挺好。中原腹地,离京城也近,多好啊!”

朱允炆的眼角微微一跳,好家伙,还点单呢。这小子算盘打得噼啪响,整个大本堂都能听见回声。

这小子,人不大,心眼倒不少。

说实话,在大明朝做什么最舒服?不是皇帝,而是王爷,特别是第一代的藩王,要兵有兵,要权有权,要钱有钱,平日里还没什么KPI,唯一要做的就是享受人生。

当然,这要除去北境那九位常年枕戈待旦的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他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得扛起稳固边疆、硬刚蒙元的重任。

除此之外,其他的王爷,那小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

说实话,如果不是开局就抽中了皇太孙这张SSR,被架上了这条只能前进的独木桥,他更愿意当个躺平收租的大明藩王。

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历史上的朱允炆一上位就要光速削藩,如此急不可耐。

可当他真正站在此刻的视角,才明白那份深入骨髓的不安。

自己这皇位来得本就不够理直气壮,更何况北边那九位手握重兵的叔叔,哪个不是行走的服务器bug?对朱允炆而言,他们活着,就是最大的风险。

九位塞王按编制,每人三卫兵马,一卫五千,明面上就是十三万五千人。

但这只是他们的直属部队,战时他们还有权指挥周边的卫所兵马。

其中战斗力最爆表的,莫过于日后的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麾下还有朵颜三卫这种T0级别的骑兵。

不管是谁坐上朱允炆这个位置,上位第一件事,都必然是削藩。只不过,原来的朱允炆操作太骚,既想要削藩的实利,又想要“仁君”的好名声,天底下哪有这种既要又要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