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正喊出“20万以下的L4级别全智能驾驶“的宏伟目标后,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论战。

起初,大多数人对方正的宣言嗤之以鼻。

著名汽车评论家张凯在一篇文章中尖锐指出:“新创虽然是一家很有潜力的企业,但他们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积累,恐怕还远不足以支撑如此激进的目标。

L4级自动驾驶在技术难度上是指数级的提升,需要在感知、决策、执行等多个环节实现突破。

新创在这些方面,恐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些业内专家也纷纷撰文分析,认为新创在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上都难以支撑如此激进的目标。

易车网的首席评论员李伟举例说道:“就拿激光雷达来说吧,这可是L4级自动驾驶必不可少的硬件。

可就目前来看,车规级的激光雷达少说也要几万块。

新创要想把整车成本控制在20万以下,在硬件成本上就已经是个巨大的挑战。

更何况,他们在算法、供应链等方面,也都还相当薄弱。“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则指出:“新创虽然融到了一大笔钱,但离实现L4级自动驾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这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动辄就是百亿级的烧钱。

新创能撑得了多久还很难说,毕竟投资人的耐心是有限的。

如果短期内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成绩,融资恐怕会愈发困难。

而且目前来看,新创并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投资。

这在汽车行业是绝无仅有的情况,目前新创是方正一个人独资持有。

也是一种很危险的情况。“

除了技术和成本,专家们也列举了一连串的其他难点和障碍。

一位不愿具名的整车厂高管就表示:“自动驾驶还面临着诸多法律和监管方面的障碍。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没有一套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L4级别的无人驾驶。

一旦出现事故,究竟是车企、供应商,还是车主来负责?这些都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没有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之路恐怕会举步维艰。“

消费者的接受度,是另一个被频频提及的问题。

汽车之家主编贺钧对此分析道:“自动驾驶的确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此还处于观望状态。

毕竟这关系到生命安全,谁都不想拿自已做'小白鼠'。如果不能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消费者很难买账。

新创要想以此为卖点,恐怕还为时尚早。“

一位汽车营销专家王磊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L4级自动驾驶的确很吸引眼球,但对普通消费者的实用价值还有待商榷。

停车、加油、充电,这些才是大多数消费者每天都要面对的刚需。

新创如果不能在这些'基本功'上拿出看家本领,色厉内荏喊口号,只会让人觉得不靠谱。“

还有一些声音,则从战略层面对方正的目标提出了质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尔街分析师指出:“新创虽然资金充裕,但在整车制造方面可以说是'零基础'。

供应链、工厂、品控、营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从头搭建。

以新创目前的体量,很难在短时间内补齐这些课。一味追求'六亲不认'的速度,最后搞不好会釜底抽薪、竹篮打水。”

就连马斯克,也特意在x上发布了一条推特。

“我竟然在和一个精神有缺陷的人在做无谓的争锋和对抗。”

“我应该把时间放在更有用的地方去,而不是和一个病人争辩。”

“我的错。”

面对这一连串的质疑和“唱衰“,方正显得异常淡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然表示:“对质疑的声音我早有预料,但这无损我们的决心。

事实上,每一个伟大的创新,都要经历质疑和否定。当年马斯克搞特斯拉的时候,也没人看好他。

但他用业绩证明了电动车的可行性。我相信,智能驾驶也一样。“

“我们对L4级智能驾驶的信心,来自于我们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超前布局。这些'底牌',是外界还不知道的。

等到我们吧技术成果逐一亮出来时,所有的质疑都会不攻自破。

到时候,那些看衰我们的人,恐怕都要重新审视自已的判断了。“

方正的雄心勃勃,在业界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一时间,支持者和反对者论战不休,新创俨然成为了舆论的风暴眼。

面对外界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嘲讽,方正显得异常坚定。

“让他们说去吧,我们只管把自已的事情做好。做出了成绩,自然会用事实说话。“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高层也开始对方正的决策提出质疑。

一次高层会议上,几位副总裁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问题。

“方总,咱们这么高调地喊出L4级智能驾驶,真的靠谱吗?

就算我们技术上能做到,可是成本、法规、消费者接受度,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啊。“

一位分管产品的经理陈亮,语气中透着几分忧虑。

“没错,咱们才刚刚起步,就要挑战这么前沿的技术,会不会操之过急了?

万一实现不了,公司的声誉可就毁了。到时候投资人和消费者的信心,可就难以挽回了。“

另一位负责市场的李娟,也表达了自已的担忧。

其他几位高管也纷纷点头,脸上都写着不安二字。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他们深知公司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资金、人才、技术,每一样都不充裕。

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颠覆性的目标,谈何容易?

一旦失败,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面对质疑,方正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退缩。

他环视了一周,目光坚定。

“我理解大家的担心。但是,如果连我们自已都不相信,还能指望谁来相信呢?

当年马斯克创业的时候,也是满眼质疑。但特斯拉不照样成功了吗?”

接着,方正打开了电脑,调出了一份机密文件。

“这是我们最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相信看完之后,大家就不会再有疑虑了。”

众人凑上前去,仔细端详起来。

只见屏幕上,一套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系统框架图渐渐展开。

从感知、决策到执行,每个环节都有详尽的技术方案和应对策略。

先进的算法模型、海量的训练数据、严苛的安全冗余……

无一不彰显出新创在这个领域的独特积累和前瞻布局。

“这套系统,我们已经秘密研发了近一年时间。

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路测数据,但在封闭场景下的表现,已经远超L3级的水准。

基于我们自研的AI芯片,成本也能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只要再有一到两年时间,我有信心把它做到无人驾驶的水平。”

方正的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陈亮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微微张开,半天才找回自已的声音。

“方总,这...这也太厉害了吧!你们什么时候都搞出这么一套系统了?怪不得你敢在公开场合立下那么大的Flag...“

李娟也惊得合不拢嘴,转头看向身边的同事,悄声感叹道:“这下我算是彻底服了,咱们真是低估了方总的魄力和团队的实力啊...“

另一位技术员一边仔细查看方案,一边喃喃自语:“不得了啊,这些算法模型都是业界最前沿的,咱们的AI芯片也这么快就流片成功了...照这个进度,L4级别的智驾真不是梦啊!“

就连一向稳重的首席经济官,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口问道:“方总,这套系统什么时候能做到车上去?如果真的实现了L4级别,那咱们在资本市场上可就如虎添翼了!“

“完全可以上市了啊!”

众人被这套方案所折服,惊叹之余,也渐渐燃起了希望。

原来他们并非在空谈梦想,而是有着扎实的技术储备和清晰的发展路径。

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标,也许真的并非遥不可及。

“除了智能驾驶,我们在动力电池上也有重大突破。“

方正接着展示了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样品。

“这款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现有的液态锂电池提高了30%,可以大幅延长续航里程。

而且它采用了固态电解质,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基本可以避免起火爆炸等严重事故。

这项技术,我们已经申请了多项核心专利,并且和供应商达成了战略合作。

只要量产成本再降低20%,就可以彻底颠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格局!“

高管们的眼中,再次燃起了斗志和希望的火花。

是啊,他们手握如此硬核的技术,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

外界的质疑,不过是他们逆风翱翔的助推器。

那些嘲笑和否定,终将成为他们登顶的垫脚石!

方正微微一笑,环视了一周激动的高管们,缓缓道:“如果一切顺利,我们计划明年年底完成封闭测试,后年上半年开放道路测试,力争2-3年内实现量产落地。

届时,L4级智能驾驶将不再是梦想,而是我们交付给用户的实实在在的产品。“

方正的话语,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热血。

是啊,他们不就是要来开创一个新时代的吗?

要用科技的力量,让智能驾驶惠及千家万户。

让新能源汽车不再高高在上,成为寻常百姓的“新宠“。

这是他们的理想,也是他们的使命!

在这间不起眼的会议室里,一个奇迹正在悄然孕育。

会后,高管们纷纷回到各自的岗位,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技术团队加班加点,优化算法、搭建模型;

产品团队四处考察,调研需求、优化设计;

市场团队马不停蹄,拓展渠道、培育用户……

整个公司上下,呈现出一派紧张而有序的景象。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希冀的光芒。

很快,就到了半年之后。

方正通过网络对外宣布。

“我将会召开一场颠覆时代的直播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