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爱情圣经》的时候,我心中就五味杂陈,曾经的过往瞬间涌入脑海。我曾一度认为我已经忘了你忘了那段痴情的时光。

但我还是高估了自已,因为我知道记忆一旦产生,便永.久的收录在识海和阿赖耶识。

但再值得怀念,再难以割舍,我也要默默的为你祝福,因为对于我来说,放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还记得吗?我哭着问你的那个“答案”,其实在我含泪开口的时候,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我曾自已一遍遍的问太傻,我该怎么办?

太傻说:“你以为的一切困难或难以割舍,都是你以为的。所以只要你愿意,你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困难和割舍的。过多的掌控欲只会让你越陷越深。

你肯定知道,对于种地的人来说,杂草是除不完的,农耕文化已经几千年了,杂草少过吗?成全需要勇气,也是很大的智慧!”

所以太傻的生活一直主张“理解一切、接受一切”,如果我这样做了,那就真的没有了烦恼。

所以再过几年后,想起她的时候,我就一遍遍的体悟太傻的话,现在面对爱情圣经以及那些深刻的回忆,我自信满满地说:我理解了,放下了。这或许是每一个有着深深的思念的人的一剂良药。

不管你服用与否,你都改变不了结局。如果放手对对方来说是幸福,那我就隐居于黑暗。

于是我出步理解了什么是诸漏即消,但离证到还有很远。但心之所向即是远方,一切都是意义。

讲到感情,我就再讲一个故事,让你回归现实:男人有钱就有女人,女人有了男人就有钱。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长得有些一般的男生,喜欢一个漂亮有姿色的女生。愿意为她倾尽所有,甚至在她危险时不洗一切代价拯救女生,毫不畏惧。但是女生好后。还念着初恋,从此男生的心渐渐绝情。只向钱看,认钱不认人。

如果这样叙述,你还是感受不到文字背后的心酸与苦累,还不能感同身受,也可以理解,是你还没有多次经历这样的事。

如果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需要多次深刻体会,你才能明白。开悟晚的人还看不懂其中的复杂,

那我再讲个类似的吧: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傻白甜和一个朋友相处多年,多年来不计回报的付出,在朋友低谷负债时,他自已也背上了巨额负债,

由于处于低谷,朋友家人不理解天天指责,朋友压力很大嫌烦就出来走走,正好他向你哭诉,虽然处于巨额负债,但你还没成家,但你还是把接到家里好吃好喝谈天说地,甚至你为了让他开心经常去下馆子改善伙食。

期间他不断询问你的房子多少钱,存款多少,每月收入多少等。

但不久后他知道你的情况和他差不了多少后,走了,然后你再也联系不上他,发消息也石沉大海。

几个月后,你从另一个朋友那里得知,他那次来你家是为了借票子,又看到你有鼻炎老毛病了,可能会传染,就再也没信儿了。

发现没?这两个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我亲身经历的这两件事,我才明白下面的这个偈语的含义。

“蛤蟆本是痴情种。。。只认钱来不认人。”

虽然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我们无需强求。

上学时,我们口诵圣贤书,期待着如王阳明般、如孔夫子般成为拯救世界的圣贤。然而进入社会,我们被现实啪啪的打脸,或许经历过几年的千锤百炼后,我们曾经的意志已经不在了。

我记得,在大学时,我加入外联的第一天,外联部长在大会上,就对我们说,“你要脸皮厚、要打磨棱角。”

是啊,当我们彻底没有了棱角之后,我们曾经的意志就会彻底消沉了。

由于童年的阴影,我曾一度度的想逃离那个黑暗的农村,以至于我每次从外地回老家,我也不再踏入农村一步。

如今我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组织都有缺点,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缺点。越大的团体缺点也就越来越大。

如果强求世界是完美的,伤害的只能是自已。

想明白这点,你会很勇敢很坚强。想明白这点,你就理解了我为什么总是说要理解一切、接纳一切。

如果你厌烦尔虞我诈,如果你不想再听某个人的唠叨。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不放在心上。

这点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很难。但退一步讲,你可以暂时的离开那个噪音源。

举个例子,你会在意街上大车轰隆隆的嘈杂声吗?不会的。你会在意街上的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声吗?不会的。

所以想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得自已闭嘴,别再反驳他们,让他们尽情的说。当你踏出这一步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噪音会越来越少了。

宝子们都知道,我们是搞奇门的!一个学奇门的人,如果处理不好自已的情绪,我是不相信你有多么高的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