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铁村之梦(3)
巍巍太行,汩汩清漳。
这座山脉非常有名,在革命的年代,这里曾是刘邓大军诞生的地方。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年代,又迎来了为解决‘手无寸铁’的另一支‘大军’,一支为铁村而奉献出几辈人一生的建设大军。
杜欢喜看着这群人每天根本不停歇的建设,才真正看到了什么叫苦。
没电、没水、没公路。
临时房建设期间,这群人只能每天在周边三个乡镇的老乡家借宿。
他们每天喝旱井水,而建设用水却要从距离这里10公里以外的清漳河引过来。为了不耽误生产建设,这群人只用了十五天就成功挖渠引水成功。
没有电,所有人用的是煤油灯。
没有路,就先走河滩路。
那个时候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粮食的亩产也只有200多斤,这些人就半年吃粮,半年吃糠咽菜,甚至于每个人一月一半斤鸡蛋。半斤肉都无法保证供应。
苦是真的苦,难也是真的难,可无一人心有怨言。
杜欢喜就这样看着第一代扎根在这里的铁村人,在仅有几辆铲车和挖掘机的情况下,生生靠人力将铁村建成。
1972年2月,第一座焦炉投产成功,同年4月30日高炉建成投产,终于结束了天市‘手无寸铁’的历史。
这第一批铁村人经历了不到十年的艰苦奋斗,到1987年时生铁年产就已经到达100万吨以上,跨入全国大型冶金企业的生产行列。
1988年天市为了方便管理,成立了街道办事处,将各个生活区划分。
杜欢喜看见了熟悉的电视塔,铁村有了自已的电视台,甚至于还有了一部属于铁村的电视剧。
生产步入正轨,文化生活也得到丰富,图书馆、影剧院、篮球场、神山公园、儿童乐园、露天游泳池,在铁村一个个出现。
教育也同样没有落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第一中学、第二中学,还有铁村自已的职业学校(就是杜欢喜上的那个学校,毕业直接就可以进铁村钢厂工作)。
从1970年至今,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铁村的名字也几经更迭,从最早的七零刚才到现在的铁村,虽然名字变了,但铁村一辈辈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没有变,对铁村的热爱也没有变,甚至于已经深深地融进了这片热土之中。
看到这些,杜欢喜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不肯离开的原因。
“系统,我想我明白他们不肯离开这里的原因了。当年铁村的第一辈人都还很年轻,他们要么是刚复员的军人,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每个人都还没有来得及步入社会,甚至他们很多人是在这里才娶妻生子,这里几乎承载了他们整个的青春。而第二辈铁村人,他们已经继承了父辈的思想,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这里几乎承载了他们的人生,甚至有很多和我父亲一样的人,哪怕已经远行看到更远的风景,但还是会回到这个地方贡献一份他们的力量。铁村就相当于是第一辈人的孩子,第二辈人的兄弟,而我们这第三辈,也依然坚守在这里,就比如我,哪怕嘴里说的再是天花乱坠,哪怕总是嫌弃铁村的落后和闭塞,可还是没有离开,我离不开这里淳朴的民风,离不开这里安逸的生活,我缺乏勇敢走去远方的勇气。”杜欢喜顿了顿,才有开口说道,“系统,我想你解开的我的疑惑,我该抱怨的不是我的父亲,而应该是懦弱的自已。”
“叮~铁村之梦任务完成,宿主成功解除疑惑完成任务,获得5颗解惑梦珠,宿主共有解惑梦珠5颗。”
依然是没有感情的系统,彷佛那点人性化只是杜欢喜的错觉。
杜欢喜听着系统的播报,很是心塞,就这点梦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解开父母的解惑。
“行吧,5颗也总比什么都没有好。”感叹完,杜欢喜又开始大笑起来,“真是笑死我了,你这个梦竟然让我知道了我家那个光荣的搪瓷缸子是怎么来的了。”
“解惑梦境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那个搪瓷缸子也是真实的。”
“哈哈哈,不知道你看到没有?那会水渠泄水需要人下去堵口子,当时一声令下,我看大部分人都很踊跃,哪知道我爷爷第一个跳下去了。”
“你奶奶推他下去的。”
“对对对,就是那样,我说的嘛,我爷爷本质上那就是怂人一个,怎么可能那么勇敢。我现在算是知道我奶奶那么高挑的一个人怎么会看上我爷爷,原来就是因为好拿捏。哈哈哈,不行了,让我笑会儿。”
在杜欢喜的笑声中,铁村之梦结束。
梦虽然结束,但铁村的精神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