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奇门功法:大欲
大欲易失命。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人的欲望无止境,知足方能长乐,若一味放纵自已的欲望,最终反而会被欲望吞噬,在欲望的驱使下,丢了自已的性命。
所以宜无欲而不宜追求享乐欲望无节制。无欲则刚、无情则洒脱。
这里的无情并不是让你没有丝毫情感,而是让你没有私心,从而达到存天理于心的至善之境。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寺庙里的一位出家人。我当时是站在他背后。我可能已经永远记住了他的那个转身。他那一拂衣袖、出离红尘的洒脱身影我至今难以忘怀。
当时我直接惊叹到灵魂:原来世间还有人可以这样洒脱地活着。如果他不是在寺庙里,我当时都直接怀疑他是看破红尘的隐世高人了。
你想啊!我瞬间悟到了:在你没有动念的那个瞬间,何者是红尘、何者是仙境?
再承接上篇笔记的发脾气话题:在你不起心动念的瞬间,何来发脾气一说呢?
嘿嘿,我赶紧偷偷实践起来!当你脾气越来越好的时候,你就会遇见高人。
逢人礼敬七分,机缘巧合下会得高人指点。
张师悟道的时候,待人接物施礼备至,所以得道的老人多次指点他,每每回忆起张师的经历,我都痛恨自已缘分不够、没有人指点。
所以前些年刚学奇门的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已得找一位靠谱的老师指点指点。
随后一米一米的投入,然后我发现:那些老师没有多少愿意实战,即使实战了也错误频多。说的很多东西,偶尔碰对半数就不错了。
或许这就是现状。所以我有些对这个行业灰心。随后我明白了,解题得靠自已,路得自已走。
所以在学奇门的路上,我也是一抹黑。我慢慢的变得有信心,以及对前路有了大致的方向的起因,是源于我在书中悟到了一些东西。
所以多读书吧。
就这样我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读了一本本书。沉淀下来后,我觉得成长最快的那个阶段,是自已虚心求教、待人接物很礼貌的时候。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师父,说是师父也不算是,毕竟人家没同意。他告诉我要有心法,要修福修慧,还告诉我他心痛的方法,最神奇的是,他见到我的第一面就叫出了我的名字。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他说你得找个时机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要不然他就走了,所以才有的这本书。要不是为了兑现承诺,我才不愿意写出来。
所以谦虚才是待人接物的王道,当自已自大的时候,是进步最慢的。
当你对别人的理论没有以「信」契入的话,你是无视的,有时候甚至是轻视的,
所以你是不会学他的理论的,从而你也不会得到其中的智慧。
遇人虚心求教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那个高人这个时候会说:你根气不错。嘿嘿。
在指南里说:亥加玄武,乞丐鬼神。所以你也不知道你遇到的那个人是不是怀璧其中。
现在已经进入觉醒时代,很多人都在修行,我最搞不明白的就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已在修什么?为什么要修行?
有的打坐、有的站桩、有的练各种密宗禅宗、南宗北宗等,可你知道你在修什么吗?
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佛在他的教言中已经阐明了。
其言:自觉觉人、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又言: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又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未能证得。
所以玄机就在这三句话里。您感悟出来了吗?
以觉从梦中醒来,以息妄而大道归一。众多方便不过而此。
我们之所以还未成道,是因为我们自觉觉人的觉行并不圆满。
很多小伙伴们刚修的时候总想知道自已修到什么地步了,想找个人印证一下自已。如果有这种想法,我劝你放弃。
因为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就是执着于相。就有我人众生寿者,即非菩萨。
谈到圆满,我们就有一个话题:你本拥有一切,为何处处匮乏?
因为你让烦恼做了思想的主人,思想本为你的最宝藏,而你却弃它不用,你让私欲、贪恋与迷痴占据上风。
天有黑白、道化阴与阳,所以心有一只手的两面作用。
关于此刻你可以宁静的体验、也可以沉浸在忧愁中、也可以充满喜悦的观澜风景或一本书。
你所经历的一切是你所编写的剧本。
试想一下,你周末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公园游玩、可以沉浸在梦乡里解除疲乏、同样也可以与三两个好友聚餐。
所以如何选择在于你自已想要编写什么剧本!
同样,你可以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持有各种不同的反应。
试想一下,当别人打扰到你时,你可以怒冲冲的怼回去、也可以慈悲他的愚痴、也可以默不作答、也可以当下就离开他。
所以你明白了吧。你在这世间的经历、感情、工作等都是你的选择,不必太较真的去执着。
我们对于漫长的时间洪流来说,只是沧海一粟。
不是你本身匮乏,古人言:求则得之。是你求它的心不够热烈,或者方式不对。
王阳明说: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所以凡事从自已的内在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