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中的念念不忘,你还没达到吗?

心是很神奇的事物,专念的时候,能专注的念一次,就能二,就能三,就能十,就能百。。。然后就能千,接下来就能念念不忘。

所以不要怀疑自已的能力,你只是功夫不到家而已。

起初读起瑜伽经的时候,我也是怀疑这种境界是否真的有人做到?满脑子都是一堆乱七八糟的问号,

正因为这些疑东疑西的习惯,让我玄读玄忘,一会儿丢下一会儿又拿起,所以进步缓慢,

所以从我朋友把书介绍给我以后,我就抱着怀疑的心情断断续续的练,

但就这样断断续续,我也有所进步,从起初的10个数数不了不能专注,到现在的了断分明的八千多个,

哈哈,再读起瑜伽经,突然发现这种变化,我就深信不疑了。

所以我发现,当我对一件事情怀疑或有犹豫的时候,我就不会对它感兴趣,也就不会实践。

不去实践那就收效甚微。

就如奇门,有人根本就不信,还有朋友提醒我说:这个学的多了容易短命。哈哈哈,我听一次就噗呲笑一次。

所以如果我当初就一心投入进去,现在的情况就不知道有多好了。

唉,后悔呀!

正应了北宋名相寇准的《六悔铭》那句话: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

宝子们有木有后悔yao,如果有给退之来两瓶!

所以我们最不应该怀疑的事情就是,不应该怀疑那些已经流传千古的智慧。

那些东西都是前人已经实践过的,并且多少是有用的,

只是每个人实践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心得证悟的境界也就不同。

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在一个周日,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那天的感觉太凉凉了。我在图书馆学习,带着好心情我沉浸在心流之中,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突然发现对面的小男孩,大概初高中吧。他狠狠的在桌面上戳自已的笔,发出蹦蹦哒哒的声音,

那种声音让我每听一次心里就一颤一颤的,在一阵阵的惊悸下,我觉得凉飕飕的开始起鸡皮疙瘩,

遇到这种情况的学生都懂,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我顿时很生气。这或许是学生们的尔虞我诈吧!

然后多年的修心,让我在火气最初发起的那一刻我明白了,生气最先伤害的是自已,接着就如灭火器的作用一般,我瞬间火气全消。

紧接着,我突然发现一个现象:「我内在的情感和欲望等,都是由外界因素因缘和合而影响内在。」

所以明白了这点后,我似乎打破了自我的内卷,也似乎进入了看破“我”的门径。

这正如阴符经里说的一样:“心生于物、死于物。”

如果我可以不去关注他的动作,那我也就不会生起愤愤不已的感觉。哈哈哈,又get到了一个智慧。

其实我早就写过类似的笔记。

学生时代,这种人很多,听我的,你直接就离开。因为你的心修的再好,也会有所伤的。这种伤很可能让你在多年后仍觉得心冷。

你就让他让他洋洋得意,当他类似行为积微成著的时候,就是他福德享尽的时候。

并不是我心恶,这反而是对自已的保护。不多说了,懂的人都懂!你可别用这种方法去整人。

事实上,我们的心并不存在“一”,就连自已的当下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一”。

你看奇门中的十二长生;你看车水马龙的街道;你再看遥遥无尽的时空生命长河;你再看春来秋往不断循环。。。

这些都在同时进行。

就如你一旦起了奇门局,这个世界的一切信息你都可以捕捉分析一样。

我们的心也一样,犹如长江之水一样,霎时间就有无数个念头。就连当下那一刻,也是由无数的念头组成。

因此,思考到这里,我迷茫了几年,我闲时,时常依靠在体育场的台阶上,思索着经文中的诗句。

虽然不理解,但我依旧在跟随悉达多的步伐。

疑惑的原因在于,我对紫真对李耳说的那句话疑惑不解:“治神,抱一还原。”

随后我反复的默念“远离妄想和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在多年后的一个瞬间,我解决了这个困扰我多年的烦恼。(这一句是我修行的最基本的心法。)

我那个瞬间明白了:我们要做的是以无我的心进入心河之中,去寻找自已所需要的东西。

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心一处”,就会“无事不办。”

正是因为妄想执着的存在,我们无法致心一处,所以才无法办成自已想要的事情。

并不是让你当下只存一念,你是无法在心河中只存一念的。就犹如你无法一直细分河水一样。

无论你如何细分河水,在显微镜下,它对你来说永远都是一条大河,滔滔不尽。引用易经的句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