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那句 “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你们肯定都听过吧!

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这话,心里就想:这人得有多牛啊,居然能撬动地球!其实咱们自已又何尝不是呢?谁还没个远大理想了?小时候都盼着自已以后能过得风风光光,干啥都能出人头地,就像太阳一样耀眼。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经历了生活的各种事儿,才发现小时候那些大梦想,好多都被现实打败了。曾经的梦想只能藏在心里,时间一长,都快被自已忘了。这到底是为啥呢?

说个残酷的真相,本质上来说,我们99%的人都是NPC。再出名的人,经过几次地球生命周期后也会留不下痕迹。

我们现在研究侏罗纪,研究远古生物,研究猿人的进化,几个地球生命周期后,我们也可能会被更高级的生命体研究。

但既然是编码好的,就一定有破局方法的漏洞,不可能丝毫没有转机。所以大道五十、天演四九、人遁其一。写到这里,你肯定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宝子们自已去悟吧。

根据上面的话,说点实在的,那就说点能让你在短短几年内改变你的现状的东西。

《阴符经》里有句话,说得挺玄乎:“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乍一听,感觉摸不着头脑,但仔细想想,这话其实就是说,大家老是只看到那些厉害的成果,却忽略了背后那些不起眼的努力。

就像咱们常说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管多了不起的成就,都是从小事慢慢积累起来的。咱们生活里的小习惯,就像小种子,只要坚持,时间长了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改变咱们的人生。

咱举个例子,要是每天都能稍微改变一下自已的小习惯,比如每天早起 10 分钟,每天看半小时书,或者每天多锻炼 5 分钟。

刚开始可能觉得没啥变化,但过上一年、五年,你再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自已的生活已经大不一样了。道理很简单,可真正能做到,还能一直坚持的人,真没几个。

其实早就有人说了如何成功!——想要成功,每天阅读200页。

通过阅读,你能打开思维,打通知识的大门,从而走出认知困境。走出认知困境这个东西,不亲身经历难以言明。

有时候事情进展到关键点,因为认知跟不上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吧,我换一个说法,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后你总是把责任推给自已福德不够,你怎么不说是你大脑里的知识储备不够呢?笑死。

还有很多人都是光想着怎么怎么厉害,就是不愿意去行动,这不就是大家常说的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嘛。

再说说人际关系,这从家里就能看出来。

你看那些家庭氛围好,爸妈和兄弟姐妹都很有教养的孩子,他们大多都特别自信,跟人相处也很自在,让人感觉特别舒服。而且他们一般都很会生活,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反过来,要是爸妈太爱面子,孩子就容易爱攀比。尤其是女孩子,可能就喜欢买名牌,买东西只看牌子,不考虑自已需不需要,也没什么长远打算,以后成家了,管起家里来可能都费劲。

你看,生活里这些小细节,一旦养成习惯,慢慢地,人和人的差距就拉开了。

这话可太有道理了,就是告诉咱们,别老盯着那些不切实际的大目标,不如把身边的小事做好。

因为我们的行为和成就,都是由心里的想法和平时的习惯决定的。说到这儿,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课》。

看这本书可别着急,得慢慢琢磨,里面的智慧可多了。好多西方的商业大佬都把它当宝贝,香港也有个很有名的大佬,经常翻这本书。听说好多人看了前几章,就不再内耗、不再焦虑了。

还有毛选也要精研起来,毛选解决咱们这里的问题有一套逻辑,就好比是咱们这里事态发展的指南针。我就不多说了。

我一直都相信复利效应。你看,不管哪个行业,那些厉害的人都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大家都想快点看到结果,反而把老祖宗说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给忘了。

很多时候,我们太心急,做事情要是短时间看不到效果,就不想干了。但其实,做啥都得慢慢来,得有耐心,坚持下去才能成功。

接下来聊聊阴盘奇门,相关的书多得数都数不过来,用 “车载奇门” 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虽说这些书都会讲一些基础的东西,但奇门遁甲的精髓,可不是几本书就能讲清楚的。

古人说:“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光靠看书学奇门,很难真正学到它的核心。奇门讲究 “甲遁于奇门之外统御局面”,这就好比用圆规画圆,不管铅笔怎么转,都得围着圆心,这个圆心就是关键。

所以学奇门遁甲,就得找到这个 “支点”,就像用杠杆撬东西一样,才能打开这扇充满智慧的大门。

你再看看身边的东西,电脑、手机、水管、台灯、风扇、空调、背包、房间、房门、汽车、充电宝…… 这些东西都有个关键的地方,要是这个地方坏了,东西就用不了。

生活里的东西都这样,那奇门的盘里肯定也有关键的地方,只是我们还没找到罢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已不聪明,上学的时候学习方法也笨。所以我就想通过学奇门和经典,跟古人取取经,让自已变得聪明点。

跟着古人的智慧走,能帮我们把现在的日子过好。知道在得失之间找平衡,我觉得这才是真有智慧。退,不一定是退——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人进中年,经历多次沉浮和困苦,我才明悟到,人生不能一直锋芒毕露,在这个时代,过分的展露头角,招来的只能是横祸。

毕竟人性如此,所以道缘不宜过深,否则真的身不由已。

上面的偈语,你看后有没有悟出起名的方法?历史上的人大多数都是这样起的。要重象,音形意固然重要,但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