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盛景新程初展图
朱祁镇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沉稳而有节奏的声响。御书房内,气氛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味道。大臣们低声议论着,目光不时投向龙椅上的年轻帝王,心中忐忑不安。新政即将颁布,他们不知道这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是盛世繁华,还是乱世之始?
“朕意已决,”朱祁镇的声音清朗而坚定,响彻整个御书房,“新的赋税制度,势在必行!”他目光如炬,扫视群臣,“此乃利国利民之策,可减轻百姓负担,充盈国库,尔等可有异议?”
话音刚落,御史大夫陈镒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此举恐动摇国本,还请陛下三思!”他身后,几位老臣也纷纷附和,言语间满是担忧。
“动摇国本?”朱祁镇冷笑一声,“旧的赋税制度,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国库空虚,这才是真正的动摇国本!”他语气凌厉,掷地有声,“尔等口口声声说为国为民,却阻碍改革,究竟是何居心?”
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反驳道:“陛下,新政虽好,但推行起来阻力重重,恐难以实施。”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那些旧贵族、大地主,势力盘根错节,他们岂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利益?”
朱祁镇目光如刀,直视王直,“朕知道阻力重重,但改革势在必行!若有人胆敢阻挠,朕必严惩不贷!”他的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一时间,御书房内气氛更加紧张,新旧两派势力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朱祁镇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波澜不惊。他知道,这场改革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绝不会退缩。
他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说话……
“皇上,”一个尖细的声音突然响起,“奴才觉得……”郭敬躬身走出,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
郭敬的出现让朱祁镇眉头紧锁,一股厌恶之感油然而生。他挥了挥手,不耐烦地打断道:“朕乏了,今日就到此为止,明日再议。”说罢,起身拂袖而去,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
朱祁镇并没有回寝宫,而是径直出了宫门,换上便服,带着几个侍卫,微服私访去了。他要去看看,他治下的百姓,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郕王朱祁钰本以为皇兄会动用皇权强行推行新政,与那些顽固的大臣们硬碰硬。却没想到朱祁镇选择了另一条路——深入民间。
他乔装打扮,走街串巷,与百姓们交谈,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街市中,朱祁镇看到一个恶霸正在欺凌一位卖菜的老者,老者苦苦哀求,恶霸却变本加厉。朱祁镇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走上前去,大喝一声:“住手!”恶霸见他竟敢多管闲事,挥拳就向朱祁镇打来。朱祁镇侧身躲过,然后一脚将恶霸踢倒在地。周围百姓纷纷围拢过来,看到朱祁镇如此神武,纷纷跪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祁镇扶起老者,安慰了几句,继续前行。
这种亲民之举,让朱祁钰和随行的侍卫都感到惊讶。
街市喧闹,人来人往。朱祁镇在一个卖炊饼的摊位前停下,买了一个热乎乎的炊饼,咬了一口,一股麦香的甜味在口中蔓延开来。
他转头看向身旁衣衫褴褛的老者,问道:“老人家,这炊饼好吃吗?”
老者颤巍巍地接过朱祁镇递来的炊饼,感激地点了点头,说道:“好吃,好吃,好久没吃过这么香的炊饼了……”他说着,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朱祁镇心中一酸,继续往前走去。
他看到一些百姓依旧生活困苦,房屋破旧,衣衫单薄。孩子们面黄肌瘦,周围百姓的贫苦景象,更增加了朱祁镇内心的压抑感。
他深感愧疚,身为一国之君,却没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夕阳西下,朱祁镇一行人来到城郊的一处村庄。
村庄里房屋低矮,破败不堪,许多房屋甚至已经倒塌,只剩下断壁残垣。田地荒芜,杂草丛生,看不到一丝生机。
朱祁镇走进一户人家,只见屋内昏暗潮湿,一个妇人正抱着一个瘦弱的婴儿,低声哼唱着摇篮曲。
妇人看到朱祁镇,连忙起身行礼。
“不必行礼,”朱祁镇温和地说道,“朕只是来看看。”
他环顾四周,看到屋内家徒四壁,除了几件破旧的家具,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他心中一阵刺痛,问道:“你的丈夫呢?”
妇人低着头,哽咽着说道:“他……他去年冬天就病死了……”
朱祁镇沉默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这个可怜的妇人。
他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递给妇人,说道:“这点钱,你拿着,给孩子买点吃的。”
妇人接过银子,感激涕零,连连叩头谢恩。
朱祁镇走出屋子,抬头望向天空,只见夜幕降临,繁星点点。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切,让他的子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转身对身后的朱祁钰说道:“祁钰……”
“祁钰,你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大明的子民,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祁镇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悲愤,“朕身为皇帝,却让他们受苦,朕愧对祖宗,愧对天下!”
朱祁钰沉默不语,他虽为王爷,却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百姓的生活。今日所见所闻,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
回到皇宫,朱祁镇立刻召集群臣,再次商议新政。
这一次,他不再是之前的沉稳冷静,而是充满了激情和愤怒。
“朕今日微服私访,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他猛地一拍龙案,怒吼道,“尔等口口声声说为国为民,却阻碍改革,究竟是何居心?!”
御书房内鸦雀无声,大臣们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直视龙颜。
就在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手捧一叠厚厚的文书,朗声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于谦走上前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于谦身上,仿佛给他披上了一层正义的光辉。于谦将手中的文书呈上,高声宣读起来。他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慷慨激昂。他列举了旧赋税制度的种种弊端,并拿出民间实际调研的数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周围大臣们表情各异,有的愤怒、有的羞愧、有的敬佩。皇帝坐在龙椅上,眼神中充满了赞赏和欣慰。
他慷慨激昂的陈词,如同一把利剑,直插那些反对改革的旧势力的心脏。
那些原本还振振有词的老臣们,此刻一个个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朱祁镇大声说道:“尔等之前反对新政,如今事实摆在眼前,朕念你们也是为朝廷着想,但你们阻碍新政推行,朕不得不削减你们部分权力,罚俸三月,以儆效尤。新政势在必行,任何人都不得阻挠!”
新政策得以初步推行,百姓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然而,就在这举国欢庆之际,边境突然传来消息,有小股敌军骚扰边境。
明朝守军奋起抵抗,但敌军人数虽少却十分狡猾,他们利用地形不断变换战术,守军一时陷入困境。
边境百姓人心惶惶,担心战火蔓延到自已的家园。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朱祁镇面色凝重
“皇兄……”朱祁钰欲言又止。
朱祁镇紧紧握住他的手,眼神坚定:“祁钰……”
“祁钰,朕知道你心中所想,”朱祁镇紧紧握住朱祁钰的手,目光坚定,“边关战事紧急,朕准你领兵前往支援!”
朱祁钰单膝跪地,拱手领命。他心中既有对战争的恐惧,又有对皇兄信任的感激,还有对自已能力的担忧,但他依然坚定地说道:“臣弟定不负皇兄重托,誓死保卫大明江山!”他起身,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转身大步离去。
朱祁镇目送着朱祁钰离去,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担忧。他深知此行凶险。
朱祁钰走后,朱祁镇继续推行新政。
他废除了旧的赋税制度,实施了新的税收政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鼓励商业,使得国力日益强盛。
然而,就在新政初见成效之时,朱祁镇却感觉到背后有一股神秘力量在暗中破坏。
他发现,一些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暗中阻挠新政的实施。一些原本支持新政的大臣也开始变得犹豫不决,甚至倒戈相向。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一些关于他的谣言开始在民间流传。有人说他昏庸无能,有人说他残暴不仁,甚至有人说他勾结外敌,意图谋反。
朱祁镇知道,这些谣言并非空穴来风,背后一定有人在操纵。
他暗中安排人手开始调查,先揪出了一个传播谣言的小喽啰。朱祁镇怒视着这个小喽啰,说道:“朕不管你背后是谁,朕定会顺藤摸瓜,将幕后黑手揪出,朕乃大明皇帝,岂容你们如此放肆!”
一天晚上,朱祁镇独自一人在御书房批阅奏折。
夜深人静,宫殿里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几声更鼓的敲击声。
突然,一阵阴风吹过,烛火摇曳,发出“噼啪”的声响。
朱祁镇抬头望去,只见一个黑影一闪而过,消失在黑暗之中。
朱祁镇心中一惊,连忙起身追了出去。
他追到御花园,却不见了黑影的踪迹。
他站在原地,环顾四周,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是谁?究竟是谁在暗中捣鬼?”朱祁镇低声自语。
他回到御书房,继续批阅奏折。
然而,他的心思却已经不在奏折上了。
他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暗中注视着他,让他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几日后,一个侍卫匆匆走进御书房,跪倒在地,禀报道:“陛下,有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