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杨柳一直关注着案件的结果,但她听到了一个愤怒的消息。

鲁冰,陈洋洋,龙小楚三人将这件事情扛了下来,异口同声的说许峰那天只是跟他们同行,还多次劝阻他们。

呵呵,主犯被摘得干干净净,逍遥法外,这让陶小红如何瞑目?

她到公安局据理力争,要求重审。

“杨同志,我们明白你的心情,可你不是家属,没有申请重审的资格,况且,就算是重审,只要三个孩子的口供不变,也不会改变任何的结果。”

杨柳的心凉透了,她无法想象陶清明从老家回来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会有多崩溃。

鲁冰,陈洋洋,龙小楚不过是五年级的小学生,遇到这种事情只会本能的害怕,推卸责任,又怎么会撒谎?

显然都是大人在背后操纵一切,源头肯定是高芬身上。

她马上去找了马剑,马剑听说了事情的始末,也是一脸的震惊。

“许瑞的儿子这么坏?像这种坏孩子就应该进少管所好好改造。”

“我就不明白,许瑞已经关进去,到底是谁在背后一手遮天?”

马剑直接回答:“是高家的人,高芬的爷爷在解放初期担任过省长,老爷子虽然早就退下来了,但积累下来的人脉却四通八达。”

“高芬已经和许瑞离婚,许瑞的事情根本影响不到他们母子,杨柳姐,如果你真的想管这件事情就得从另外三家下手。”

杨柳紧咬着唇,高家真的是撼动不了的大山吗?

接下来的几天,她一有空就去陶小红家看陶清明回来了没有,然而每次都扑空。

现在她反而希望陶清明不要判决结果,一直待在老家永远都不要回来。

转眼间,春节进入倒计时,学校也放了寒假,街上的人变得多了起来。

街口摆摊的都以年货为主,各种炒货,糖果,水果,还有门神,福字,对联,窗花这些装饰品。

杨柳突然想起自已空间里还有很多鎏金粉,是以前表演魔术的道具,她灵机一动,批发回来很多红纸,然后挥毫泼墨,开始写对联。

鎏金粉掺在墨水里,写出来的是金灿灿的,大气又奢华。

以前她也练过很多年的书法,对毛笔字有很高的造诣,写出来的字刚劲有力,铁笔金钩。

家里人看她写出的对联,惊得合不拢嘴。

“这样的对联往门口一挂,真的是蓬荜生辉,好有气派!”

杨树根笑得嘴都咧到了耳后根,没想到闺女还有这手艺。

自从闺女进城以后,就跟脱胎换骨的一般,时不时给他们老两口惊喜。

杨妈也笑眯眯地说道:“过年的时候我们院门,大门都要贴上这种对联,让咱们老杨家也气派一回。”

杨树根突然有些遗憾的道:“今年我没有在城里过年,建国建党他们在乡下,就是不能团聚了咯!

如果在老家的话,我要把猪圈和鸡笼都贴上对联,还有狗窝也要贴上。”

杨柳知道父母是想几个外甥了,立即笑着说道:“前几天我就给家里写的信,让他们都来城里过年。

两个嫂子和那几个孩子从来都没有进过城,就趁着过年的机会,让他们好好来城里玩玩,长长见识。”

老夫妻立即笑逐颜开,“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天天在城里享福,他们就在乡下过苦日子,心里还怪过意不去的。

就是这里的地方小,他们过来的话怎么住得下?”

“我已经想好了,男的都在堂屋里打地铺,小虎和阿钰把房间让出来给嫂子和孩子们住,反正家里都有暖气,也冻不着。”

“现在就是不知道哥嫂他们愿不愿意过来,等他们过来以后,我再去买些被子。”

杨柳说着自已的打算,眉眼间平和。

“要的,就按你说的办!”

老俩口现在对这个闺女是一百个服气。

春节临近,大虎和阿钰也把小学的课程复习的差不多了。

现在的课程都比较简单,加上有杨柳的辅导,来年上初中肯定没有问题。

兄弟俩每天帮忙出摊,现在除了卖奶茶还要卖对联,三个人有时候还是忙不过来。

杨柳也没有之前那么佛系了,她决定在年前多赚一点钱。

经过陶小红事件以后,她明白父母有了底气,孩子才有底气,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富足就是最大的底气。

所以她赚钱,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她要用金钱来给孩子们铺路。

金灿灿的对联一摆出来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随着大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春节也越来越重视,购买的年货也一年比一年多。

“这种对联多少钱?看上去真大气!”

“这上面的字也写得漂亮,贴在门框上多有面呀!”

杨柳一如往昔的和气,笑吟吟的道:“这些对联都是我自已写的,不过在墨水里掺了金粉,金粉挺贵的,所以大对联一块钱一幅,小对联五毛一副。”

其实普通对联才三毛钱一幅,这种年节必需品的利润都很高,因为市场需求时间短,卖三毛也可以赚两毛

到杨柳这里,利润就更高了。

虽然她的对联比普通对联要贵很多,但大家还是被那金灿灿的字体所吸引,纷纷购买。

一般都是买三副,大对联贴在大门上,小对联贴在房间门框上。

第一次出摊就卖出去300多副对联,纯利就有两百块, 加上奶茶的收入,一天达到四百块是没有问题的。

可杨柳还是觉得不够,春节肯定是要休息几天的,哥嫂来了之后,支出会变得更大。

于是摊位的营业从半天改为了全天,她只能晚上加班写对联,制作珍珠,调配奶茶的比例。

腊月二十二这天,哥嫂们都进城了。

大哥家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是女儿,已经嫁人,只有十岁的小儿子杨天赐跟着过来。

二哥家就两个女儿,二嫂苏金凤开胎很迟,大女儿杨月十岁,小女儿杨桃八岁。

本来很大的房子突然间多了七个人也变得有些拥挤,不过也显得热闹。

两个嫂子都是明事理的,知道不能过来白吃白住,所以便带了200斤大米,七八只土鸡,还有60多斤猪肉过来。

这些日子小姑子时不时给他们寄东西回去,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城里的高档货,让村里的那些婆娘眼红死。

现在邀请她们来城里过年,更是让她们在全村人面前长了脸。

以前种种的不快已经成为过去,眼下他们只想和和睦睦的过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