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刘明的话音落下,整个客厅陷入了一片寂静。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喜欢聚集在诗歌交流会上分享自己创作的现代诗。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他们常常避免不了使用强烈语气和明亮气象来咏叹自己内心世界。
比如有人会大声地说:“站在我的肩膀上吧!亲爱的,你需要变得勇敢!”或者是感慨地唱道:“啊!大海啊!就算你汹涌澎湃,也无法抹去我记忆中深藏的回忆……”还有些人则用柔情脉脉的口吻写道:“阳光雨露洒满每一个角落吧!让我们走进生命的原野,让微风轻拂我们额前……”这种带有五彩描绘和形容词修饰句子结构成为当今主流。
然而,陈阳的这首诗在刘明念出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与他们所熟知的诗歌风格迥异,可以说是完全不同。或许是因为内心愤懑,刘明并没有朗诵这首诗时充满诗意的演绎方式,而几乎以一种“读”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但正是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才令这首诗散发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谢北狠狠盯着刘明手中的那张报纸,眼神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她忍不住想要抢过来亲自一探究竟。
这张报纸上刊登了一首少年人写的诗。与众不同的是,这首诗并没有像大多数少年人所写的那样浓烈、沉重。相反地,它就如同端起酒杯轻轻品味,“敬朝阳, 敬月光, 敬故乡, 敬远方, 敬明天, 敬过往。……”唐古简练的字句准确地描绘出令人陶醉的意境。
谢北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中,在春日暖阳下或者寂静月夜里静享美妙时刻。每个字都如琴弦拨动心灵深处最柔软而又温暖的弦音。
然而,在这舒适愉悦之后, 诗歌结尾却带给谢北意外震撼。作者以生硬无情之笔勾勒出对于利器入肌、钝入内心深处那种令人心悸的气魄。这种感受犹如穿越时空,让谢北不禁震撼。
孙庆和王鑫这样的大院子弟们,对陈阳的文笔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一直以为陈阳只是个普通的学生,却没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出色的才华。他们虽然因为年龄的关系无法完全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但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触动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陈雅静微微启唇,眼神迷离地仿佛在默读着这首诗。她决定将这段美妙而灵感涌现的文字记录下来,在之前新购买、始终舍不得用上任何字迹的粉红色笔记本里写下它们。
虽然佩戴着一副眼镜的汪然保持了从容自若的外表,但实际上他在文科领域和张超不相上下,而且对这首诗的理解更为深刻。坦率地说,他已经远远超越了张超那首诗的水平。
杨思婷完全愣住了,她感觉今天陈阳就像是一个无法预测的连环陷阱,每次她爬起来都会被无情地摔倒。
张超的脸涨得通红,他清楚地看到了在场每个人的神态和表情。他知道自己刚才所朗诵的那首诗并没有引起这样的轰动。
就在这时,房门突然被推开。所有人几乎像待哺雌鸟一样同时转过头,注视着门口。
然而,出现在门口的不是陈阳归来,让大家失望的是张凤和杨华回来了。
两人见众人紧盯着他们看,并感到有些意外。张凤淡定地说道:“哦,又是诗歌交流会啊……这次轮到谁分享作品呢?”
张凤轻轻脱下外套,递给了杨华。她缓步走向众人,手掌抚摸着杨思婷的后脑勺,“刘明,这首诗是你写的吗?”
“不,不是……”
张凤接过他手上的报纸,看着其中的内容。突然间,她抚摸杨思婷头发的那只手停顿了一下。杨思婷仰起头来,神情古怪地问道:“妈妈,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张超忽然开口了:“张阿姨,您可是文学界专家啊!您觉得……这首诗是否有些耳熟之感呢?”
刘明心中充满了愤怒,张超的言辞明显在暗指陈阳抄袭,虽然他没有直接点名批评,以免给人小肚鸡肠的感觉。但是他所说的却完全展示了他对陈阳的怀疑。这种隐晦而又刻意停留在表面下的方式让人不禁想知道更多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
很多人一听反应过来,对啊,这诗可不一定是陈阳自己作的啊,没准就是从哪个旮旯里誊出来的。他们阅读量不够,没见过。然而,在张凤面前却有了不同的意义。虽然这些人对张凤心生畏惧,但他们清楚杨思婷作为母亲却实实在在地拥有才华和本事。身为省作协会员并时常出版一些诗集,尽管发行数量较少,但名声还算喜人。当陈阳把自己的诗交到她手上时, 真相将无处遁形。
谁知道,这个时候的张凤完全被诗吸引住了,她只顾着陶醉其中。回答起来有些敷衍,“什么专家?其实我只是一个爱好者而已……”虽然她在这方面非常谦虚,但越是谦虚,其实所隐藏的才能越大。
“从没见过这种风格的作品啊……”她摇了摇头,“难道是新晋的诗人?”张凤目光转向刘明和杨思婷等人,“无论如何你们也不可能创作出类似的。”
“这首诗,勾起了我对往昔的回忆……那个读书时孤零零坐在寒窗下的日子,以及工作后被迫离开故乡的经历。那些年里,当你降生于世时,我却孑然一身地在外地奋斗,而你则与父亲相依为命。如今回想起来,那段岁月真不容易……
"敬明天,敬过往"——这句诗让人心头泛起涟漪。如同岁月之酒般难入口却又最能引人狂饮、沉醉其中。”
众人的目光投向了张凤,他们全都面露出不认识的神情。这个戴着厚重眼镜、以前总是板着脸严肃无比的“恶张阿姨”,竟然因为陈阳写的那首诗而内心波澜起伏?大家疑惑地看着她那双镶嵌在厚瓶底镜片中的小眼睛,发现里面闪动着一丝光芒。
众人目瞪口呆地聆听着张凤倾诉内心的感慨。作为省作协会员和市教研组小学办主任,张凤不仅具备了文人的气质,而且对这首诗的解读更是让在场的每个人仿佛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她用优美动情的言辞、巧妙而流畅地串联起各种关键信息,将某位历史风流人物的故事生动勾勒出来。
陈阳刚才若是没有匆忙离去,耐心倾听张凤的言辞,他或许会不由自主地一跃而起。这首诗所透露出的情感震撼了他的内心深处,仿佛穿越时空、捕捉到了重生者陈阳当年书写此诗时的真实心绪。每个字句都如同明亮钩子般巧妙地相连,完美勾勒出他旧日涌动的种种情感。
事实上,“书香门第”这般雅称往往源于父母对孩子长久以来耳濡目染和精神培养之功。家族中有着像杨思婷家一样传统文化底蕴浸润之人,虽然尚未达至纯正之境界,却已算得上近乎“书香门第”的范畴了吧。
“当然,我的解读不一定对,权给大家做参考。”张凤微笑着环顾了一下在场的众人,温和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陆白芷的身上。
这首诗看起来并不像是一个普通中学生能够创作出来的作品。但要说完全不可能也是不准确的,因为总会有些天才、妖孽般存在于世间。而陆白芷很有可能就属于这种人物,她或许真的写得出这样一首诗。
然而张凤曾经见过她写字时那种凤秀之体。这篇诗作书法上笔锋凝练老道, 豪气逼人, 展现着胸襟广阔…… 这让她更加肯定, 陆白芷极有可能从自己家里带出来了这篇作品! 嗯, 这非常符合那位高贵身份者所能拥有的身份。
杨华在整理完东西后,走进客厅。他看到妻子杨思婷也为诗作所动容,不禁凑了一嘴道:“哦,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呢……写得真好啊,连张阿姨都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你知道吗?她平时可是个绝对强势的人!”
杨华以为自己这番话会逗乐大家,但却发现那群孩子一个个脸色古怪,并没有笑出声来。
片刻过后,女儿的声音终于传入他的耳中。
"刘明说......这是陈阳昨天亲笔写下的。"
杨思婷家的聚会终于落下了帷幕,众人纷纷离去。然而,那首神秘的诗却在每个人心头留下了一个结。尤其是对于那些熟悉陈阳的人来说,比如谢北,他们虽然承认这首诗确实很好,但毫不掩饰地称它是陈阳抄袭的作品!无论是从何处抄袭来的都成为了大家争议不休的话题。
而在张超那边,运动少年周军的反对声也不可忽视。他生硬地吐出一句话:“我觉得吧,这个陈阳才多大,就张口闭口自由啊,死亡的……这首诗不好!莫名其妙!”虽然这话有些粗鲁,但也有人赞同。那首诗若是一个中年人所作或许还称得上是诗人之作合情合理。然而放在陈阳身上,哪有什么说服力!
谢北非常坚定地表示: “看陈阳平时的成绩,他完全有能力写出优美的文字。你们真以为他语文考分低?简直太天真了!”
大家默默无语地分散回到各自的居所,心中都沉重而烦躁。
张超、陈雅静和杨思婷三人一路上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在半途之间,突然间张超朝着一棵树狠狠地踹了一脚。
回到家后,杨思婷打了个电话给陈雅静,“谢北居然说你抄写了张超的那首诗……事实上这首诗比张超的好太多了……陈阳却提前离开了,我觉得今天我们对他有些过分了……”
杨思婷的声音在陈雅静心头回荡,她从抽屉中取出粉红色的笔记本,轻轻展开封页。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她旋开钢笔帽,在先前的记忆指引下埋首于笔记本之中。
字迹在纸上舞动着,思绪随着每一个优美的词汇飘散。连接词和关联词相互交织,在句子间形成了无法割舍的联系。她沉浸其中,似乎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最后一页被书写满后,陈雅静合上了笔记本。目光落在桌子靠墙放置的音乐盒上。这个音乐盒是去年陈阳送给她生日礼物时赠的,并没有引起过多注意。当时忙碌而疲惫,她只是随手将它摆放在桌子上。
今天陈雅静伸出手指触碰那个已经洗尘许久、有些被遗忘之物。对比起往日里欢愉迎接新鲜事物时所表露出来勾人心弦、渴望发现的情感,此刻她有些凝思。
在政府内院那栋独栋的小红门中,陆白芷进入了玄关。她脱下了鞋子,将从杨思婷家带来的书和钥匙串一同放在桌上。而沙发上已经坐着一个瘦削的中年男人,他双眼皮下的眼睛抬起来,散发出独特的笑意。
“白芷,你回来啦……饿不饿啊?”男人微笑地问道,“我给你煮面吧。还有我自己做的肉臊子,很香!”
“要胖嘛,所以我不吃。”陆白芷干脆利落地回答道。
"嗨,长胖算什么?女孩子有点肉才更加好看。哎,你这么敷衍的笑容怎么回事?”
“今天,聚会好玩吗?”
她平静道,“还行吧。”
“噢,那有什么特别的吗?”他继续追问。
从冰箱里取出一个梨子削后,她转过身来思考了片刻,“没有啦。”
“哦。”中年男人不再继续打扰,低头专注地阅读手里的文件,“过一会儿你姑姑要给你打电话找你。”
“大姑,二姑,还是小姑?”
“当然是最喜欢和你聊天的小姑!”
悠闲地啃过一口梨子,沐浴过清香的身体仍带着湿气,她披着乌黑如墨的长发坐在床边。窗外明月高悬,宛如银盏洒下柔光,在房间里投下媚人影影。
独自享受这片寂静之时,陆白芷将手上厚重而精致的《梦想》放到膝上继续翻看。透过书页间散发出来的文字韵味与思想碰撞,在月色温柔映衬下更加引人遐想。
眼睛随意转动了几个字后,她缓缓抬起头望向明月。
原本她以为今天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交活动,就像往常一样平淡无奇。在她按部就班的生活中,一切都如同古井不波般静谧。然而,命运却像是镜湖上投下了一颗小石子,在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涟漪。
回忆浮现在她脑海中,她微笑着说:“曾经有个时刻你偷吃枇杷时……可没见过你那么勇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