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回清水镇的土路上,“铁头,快点儿!争取在端午节之前赶回去。”

“好的,姐姐。你回里面去,在马车上太颠簸了!”

苏颜这次带着铁头去南方买粮了,果然,要想东西便宜,必须得去原产地。

大米三文钱一斤,糯米五文钱一斤。

粽子叶一文钱一把。

又去云贵之地买了好多腊肉。

当然,路上看到合适的瓜果,吃食她都网罗进空间。

这次不仅买水果,连树苗也买了。

她想做螺蛳粉,就要用到米粉,她的空间能装,就想着去南方进货。

米粉成品要贵一些,要十文钱一斤,她这次把市面上流通的米粉都收集了。

刚好到大米原产地,又收了一波大米,糯米之类的粮食。

现在,她那边的工人都有将近万人,壮丁占七成,妇孺老人占三成,光吃饭都是大花向。

这条路人们打磨的很是光滑仔细。

不要小瞧古人,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就靠愚公移山的精神,造就出漂亮的亭台楼阁,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等等等等,各种现在都很难完成的工艺。

这不,端午节要到了,她要包肉粽子给人们吃,都辛苦好久了。

连日急行军,终于在端午节前两天到达粮满仓。

把马车赶进粮满仓,苏颜大手一挥,拿出足够多的腊肉和糯米,然后喊王大志过来安排下去,确保每人都能吃到两个肉粽。

现在回来的时间点刚刚好,把糯米泡一夜,粽子叶煮好备用,找足够多的人去包,糯米肉粽煮好以后,再焖上几个时辰,肯定能在端午节让人们吃到嘴里。

苏颜想叫驴把式把糯米和腊肉送回韩家村一些,但这些天驴把式都在镇东运石头。

运输的活不好找,驴把式们也乐意在没有活的时候去镇东帮忙。

苏颜看他们又出车又出人,就把他们的工钱提到二十文一天,包三餐。

这些驴把式就冲着苏颜家的一日三餐,也没有一个有怨言的。

顿顿有荤腥还管饱,这些天感觉都吃胖了。

正好王大志来粮满仓运粮也是带着驴车的,苏颜就留了两辆驴车跟他们一起运粮回韩家村。

两个月的时间,回韩家村的路已经修了有三分之一,路面平整,光滑结实,足足有两丈宽。

出了镇子,留下足够多的空地放车马,街头苏颜还打算盖个小“城门”,作为入内的关卡。

路两边盖上门面房,用来做小生意,到时候整上一条街,弄成古代版步行街。

走到石板山,仓库也是临时住所,已经盖了有五间。

老弱妇孺都住进了里面,在仓库外面是壮劳力们住的,大大小小的窝棚连成了片。

在苏颜这儿上工,油水足,穷苦底层又皮实,几乎没什么生病的。

就算有,苏颜就把李军医叫过来,燕妮也过来帮忙,在这里上工的众人,幸福指数很高。

有饭吃有钱拿有窝住,每天工作四个时辰,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

苏颜本来想让工人轮休,每一旬休一日。

可人们都不愿意休息,都想上班挣钱。

苏颜就取消休息了,等以后在她作坊里上班她再制定新的规章。

现在修路就随他们去吧。

工人们看到苏颜的马车都很热情的行注目礼,苏颜也从马车里出来和铁头一起坐在外面,热情的打招呼。

其实,苏颜可以多试验几次制作水泥的。

但是,她,现在护不住,宁愿不做!

跟晒盐一样,天下大乱,都想把这些利器握在手里,如果他们太出挑,只能让别人吞的骨头渣都不剩。

再等等看,总会有机会的。

进了韩家村,就把糯米和腊肉,卸到了铁头家。

跟杨奶奶说明情况,全村包粽子的事她就安排了。

杨奶奶喊来桂花婶子,让她去叫全村他妇人,谁有空谁就过来忙活。

没多大会儿,只要是在家的妇人,就都跑来帮忙了。

没有位置上手的,就在院子外面等着,有干累的就替换上。

切肉的切肉,泡米的泡米,煮粽子叶的煮粽子叶,热热闹闹的忙活了起来。

一个个喜笑颜开,往常年都不见得能吃上粽子,洗把艾草,煮两个艾草蛋,就很开心了。

没想到今年还能吃上肉粽,第子一次要吃肉粽,妇女们很兴奋!

知道消息的男丁们也很兴奋。

“都是托颜丫头的福啊!”

“就是就是,咱们铁头也有福,早早的就定下颜丫头当媳妇儿。”

“咱们村子有福喽!”

……

这么好的丫头是他们的,一个个与有荣焉的挺起胸膛,好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种子叫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