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截至到目前为止,《扑街日记》已经是我写过最多章节的了,超过之前七十章的《刘羽的奇妙冒险》,虽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都是我的废话吧。

不过这并不是这本书的极限,吾一日不死,《扑街日记》终是不灭!

8.5

如果第一幕出现一把枪,那么第三幕这把枪一定要响。

我们写的东西都应该是有用的,不是说不能水,但是要有用地水,水的读者爱看。

不要写任何多余的东西,这是我今天看到的。

吾日三省吾身,暴富乎?变强乎?断更乎?

感觉枪响理论挺有道理的。

但是还是那个问题,我们对于已经写成的作品,我们有无数种方法剖析它,找出它哪里写得好。

可是我们却没有系统方法教导,如何写出它,所有人都只能靠直觉,有几十年生活经验和天赋叠加起来的直觉。

我十分苦恼于,没有办法将这些东西融会贯通,收为已用。

我又抓到了一个线头。

事物展现的时候,我们需要表象化,但是作为作者我们思考的应该是内核。

我在写架空历史古代文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如果我要将所有想要表达的主角模糊的态度展现出来,那么文章就会出现大量的独白,故事不好看,我想要的效果也达不到。

面对这种情况,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到的就是《让子弹飞》

这部剧里完全就是在讲故事,但是有很多东西被很好地掩藏在了故事之下。

故事,能让人感兴趣,表象,能够表达更多的内涵

比如二进制的时候,0就是0,1就是1

如果我打出?呢

这个时候?可以是0,也可以是1

同样的字数,表达的东西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如果是十进制呢

从0到9,用?展示给读者的,信息量就会翻倍,这样不但故事会好看,而且还值得读者二刷三刷。

上面这些都是我想要表达我自已想法引用的例子,但是我出现表象和内涵的想法,是因为我看到了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作为华夏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晚年的时候有大臣说了这么一句话:

“如果您将皇位传给武家男丁,那么谁会在祠堂摆姑姑的灵位呢?”

这里有大段的背景我需要解释一下,武则天寿命比较长,她熬死了大多数人,武家仅剩的人都是喊她姑姑的。

同时,我从来不觉得古人愚昧,如果保持着对于陌生事物的敬意的话,我的心里涌现了一种猜测,并且它可能是事实。

我是福建人,我们福建从来不拜不灵的神。

我觉得古人可能也有无神论者,而且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位高权重的位置,神是用来教化百姓的,就像孔子的“使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大臣说的话,表面上是武则天传位给武家,没有人会给摆灵位。

背后的意思可能是,武家不会祭拜她,不会认可她,也不会牢记她。这层不够深。

我们从武则天的角度来看,你已经风烛残年,你现在要死了,皇位要选择传承者,传给李家还是传给武家对于你并没有多大区别,因为两家都有你的基因在,都算是自已人。

可是对于大唐和大臣不一样,天下是李家的,如果传给武家,势必腥风血雨。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大臣的话里听出威胁?对,并不让人反感的威胁,因为他确实没有威胁。

但是大臣相信,武则天不蠢,不然成为不了女皇。

那么武则天稍微思索就会发现,传给李家是最好的办法,李家还是李家,武家也没有灭门之灾。

而传给武家,武李势必无法共存,而必亡其一,这是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不划算的。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花了大量的文字,也没有办法将我在瞬间脑海中蹦出的无数思想告诉你们。

其实有时候,很多东西是藏在你的直觉里,甚至你都没有发现,那么写出的东西,有时候除了你想要表达的几种意思之外,也隐藏着直觉,或者说潜意识。

我试图去理解我的直觉背后的成因,他表达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我发觉讲故事是作者和读者的双向选择,或者在以前,叫做说书的和听众。

对于读者来说,故事能让他们印象深刻,能让他们看见自已想看的东西,也会因为有趣,让他们看完故事。

对于作者来说,讲故事不是在讲道理,他们能够把大量的信息塞进一张纸内,不但包括自已的思想碎片,还有直觉。

我不相信人类的进化是没有道理的,人类选择了故事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那么这种方式自然有他的优点。

比如信息量大,故事并不表明态度立场,当然有的作者可能会将态度立场隐藏进去,不过清晰的故事,模糊的态度立场,传递出来的信息量无疑是巨大的。

十进制,每多一位数,组合的数量就要乘以10,这意味着它是十的幂次方。

我们都知道2的64次方已经是一个无穷大的数字了,起码全国粮仓的米粒加起来都没有这个数大。

那么十进制每多一位数,他的排列组合越到后面的类型是越多的。

但是故事可没这么复杂。

我一直认为文科不是没有计算,而是计算量太过庞大,没有办法写出计算过程,所以只能以直觉的方式为人们认知。

故事就是比十进制还要大的进制,并且位数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增多,那么我们就可以发觉,他是比无穷大的数还要无穷大无穷大无穷大……的数。

所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少了的。

聊聊我为什么不喜欢中学的文科吧,因为,老师和改卷老师的直觉水平,我没法确定他们一定在我之上,文科由于庞大的计算量,改卷的标准是人,而不是过程,那么你得分不是看谁越接近真理,而是看谁更接近老师和改卷的人。

也就是说,即使是真理,如果它们离改卷老师的水平太远,那么真理也只能考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