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少加了个零
“各位老师好,我是林业,汉语言文学系的,想加入论坛内容团队。”
“大家好,我是来毛伟,计算机系的,想加入技术部。”
“我是24号,唐嫣……”
“我是张之超……”
“高艺……”
午后的阳光那叫一个温柔,郑茂面无表情地坐在面试官C位上,目光在那些青涩中带着点紧张的小脸上扫过,手里的笔不停地在面试表上圈圈画画,最后潇洒地交给记分员。
一张又一张,说的是那些年轻的面庞,也是那些分数各异的计分表。
“这个来毛伟,口齿挺溜的嘛。”胡茂林压低声音跟郑茂说了句悄悄话。
郑茂微微颔首:“确实还行,不过缺乏对口的项目经验。我建议下放到市场组,先去练练手,跑跑业务。”
“你从福门大学带过来的团队,一开始不也没项目经验?”胡主任提出了质疑。
“那不一样,那时候时间紧任务重,只能随招随用。但现在这几个岗位涉及到贫困生助学,还是谨慎点为好。”郑茂解释道。
胡广涛一听,立马get到了点:“市场组也挺不错的嘛,听说你们那提成挺诱人的,那就这么定了,留下吧!”
“得嘞,胡主任!”郑茂应了一声,随即在面试表上飞快写了一行字。
胡主任认可,允许他加入。
“你写这个干嘛呢?”胡广涛好奇地问道。
“嘿嘿,这不是为了以防万一嘛,胡主任你亲自招的人,我得记录在案。万一以后有啥风吹草动,你老人家要发飙,说我工作不到位,那我可就有话说了。”郑茂咧嘴一笑,露出了一排洁白的牙齿。
“你小子,套路挺深啊!”胡广涛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时,旁边的刘涛突然凑了过来,清了清嗓子:“咳咳,两位,校办的摄影师来了,待会儿注意点儿形象哈。”
话音未落,郑茂和胡广涛立刻都挺直了腰板,脸上堆满了精神焕发的笑容,仿佛要把自已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镜头。
一个小时后,26位候选人的面试全部搞定。
胡主任觉得可以留下的有9个,刘涛看好的有7个,而郑茂自已觉得靠谱的有3个。
这其中的差别嘛,主要还是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
胡主任考虑的是岗位指标,刘涛则对那些穿着质朴的候选人有好感,而郑茂呢,他考虑的是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毕竟实用才是王道嘛。
“郑茂,下午有空不?来我办公室坐坐?”胡广涛问道。
“不了,胡主任,我得回趟学校,那边还有点事儿要处理。下次我做东,咱们再好好聊聊,咋样?”郑茂婉拒道。
看着郑茂离去的背影,胡广涛这才恍然大悟,这小子原来是福门大学的学生,跟科技大只是合作关系。
“哎,要是他高考时涂错了答题卡,那该多好啊!”胡广涛在心里暗暗嘀咕道。
离开面试现场后,郑茂开着车返回了福门大学。
虽然奔波了一天,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但杨秀枫那边的“拼团”活动还在进行中,他还得赶过去看看进度。
哎,这年头,当老板真的不容易啊!
第1
郑茂潇洒地把车停在了创业基地的门口,大步流星地往里走。
结果,一到总办处门口,他就愣住了。
杨丽和一个生面孔正站在那里,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整个气氛都显得有些压抑。
郑茂从走廊经过的时候,那两人的眼神就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一直盯着他。
杨丽的眼神里充满了茫然、疑惑,还带着点难以置信。
而那个男生的眼神则复杂多了,有警惕、羡慕,还有毫不掩饰的嫉妒。
“啥情况啊这是?”郑茂心里直犯嘀咕,感觉莫名其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难道我今天比以往更帅了?”郑茂心里暗自琢磨,“不然那哥们儿的嫉妒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不过,他也没多想。
毕竟,他和杨丽不怎么熟,旁边那个男生更是完全不认识。
于是,他耸了耸肩,继续往二楼走,回到了208房间。
直到郑茂的身影完全消失在楼梯转角,张天和杨丽才收回目光,俩人还是一副懵圈的样子。
“那个人就是郑茂?”张天问。
“嗯。”杨丽应了一声。
“你不是说他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吗?”张天的嘴角都抽搐了。
杨丽舔了舔干涩的嘴唇:“我可能……少加了个零?”
“你还不如不叫我来刷存在感呢!我他妈傻乎乎地就来了,结果连和沈欣都没说上话,就被一个不在场的人给刷了一脸!”张天气呼呼地说。
“我真不是故意的,这是失误!”杨丽连忙解释。
“你就是个坑爹的情报贩子!你少加个零倒没啥,可你知道这对我是多大的心理阴影吗!?”张天感觉自已的后槽牙都快咬碎了,气呼呼地转身就走。
杨丽刚想说声对不起,结果一抬头,就看见张天慌不择路地撞到了门口的大玻璃门上,肩膀都抖了一下。
“学长,你……慢走啊。”杨丽小心翼翼地说。
“滚!!!”张天头也不回地吼了一声。
杨丽吓得心惊胆战,咧着嘴半天没合上。
最后,她小心翼翼地推开了房门,看了一眼正坐在工位上的闺蜜。
经过了一整个下午的冷静沉淀,沈欣现在的状态已经回血了不少,攻击性也大幅度降低,这让她觉得心里稍微舒坦了一点。
“杨丽,帮我把装订好的文件都收拾进档案袋。”
“好嘞,这就来!”杨丽一溜小跑过去,从柜子里拿出档案袋,心里有点儿好奇,但又不好意思问出口。
第二天一大早,秋色已经浓得化不开了,枫林也被染得红红的一片。
郑茂的创业传奇被青年报给“翻牌子”了,一大早报纸就被送到了收发室。
大学生们一般都不怎么看报纸,校园报都很少有人问津,更别说校外报了。
但要是报纸上有熟人,那关注度就直线上升了。
比如曹淑娇,一大早就抱着一大摞报纸回到寝室,然后逐个寝室分发。
“他,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大学生;他,一个并不起眼的在校创业者;但他,怀揣着憧憬与理想,一腔热忱,满心善意……”